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质量监测试题

作者UID:13950300
日期: 2024-05-19
月考试卷
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现代文阅读

生生不息儿女河

竹 心

①儿子小时候总是喜欢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妈妈,我们为什么喜欢吃醋呀?”“因为我们是山西人呀!”“妈妈,我们的皮肤为什么是黄色的呢?”“因为我们老家有条河叫黄河呀!”“黄河在哪里呀?”“黄河在中国,在山西,在忻州。姥爷、姥姥和他们的姥爷、姥姥一直生活的地方,有一条长长的河,叫黄河,是母亲河。”“哦!妈妈,我知道了,黄河是母亲河,我们就是黄河的儿女了吧!”

②父亲的家谱在经年的战乱中已然不存,但是口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祖先在500多年前曾经生活在河南的黄河岸边。由于黄河洪水泛滥,常遭水患。据说在明朝年间,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水灾之后,祖先们便拖家带口,渡过黄河,北上山西,远离水患。最终选择了距离太阳和蓝天更近的太行山,选择了黎城。我从字面的意思揣想黎城即黎明之城,估计这带给了先人们无限的曙光和希望,或许也带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更辽阔的眼界。追本溯源,我们是真正来自黄河的儿女,是母亲河的子孙。

③母亲的故乡是山西忻州,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的发源地。

④汾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六市,全长713千米,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汾河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可称为三晋大地的母亲河。

⑤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从小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一年,在墨西哥湾咸湿的海风里,我和6岁的儿子一起背诵。“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啊?”我告诉儿子,这首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欣赏千里之外的风光景物,就要登上更高一层楼。我的本意是教育儿子努力学习,才会成绩优秀。可儿子直接忽略我的教导,反而对黄河兴趣浓厚。于是我便对他讲了姥爷家族几百年前的黄河迁移,姥姥家的汾河之源,以及汾河和黄河的母子关系。潜移默化地,儿子逐渐知道自己来自黄河岸边的土地。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与儿子谈论家乡的黄土高原,儿子恍然大悟般说:“妈妈,我明白了,我们的老家在黄土高原上,又在黄河边。黄土、黄河,都是黄色的,所以我们的皮肤才是黄色的呀!”说完又求知欲极强地念叨了一句:“只是不知道是黄河的水把土地变成了黄色的呢,还是黄土地的土把河水染成了黄色的。”

⑥为了解答儿子的问题,我特意上网查找答案,根据网上的解释,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它的名字并不叫黄河。《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汉书·西域传》中称之为“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它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由此可见,黄河之称的来源确实与黄土地的泥沙相关。

⑦黄河之所以被称为母亲河,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无论是父亲的家谱中惧怕黄河水患的祖先,还是一直生活在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头的母亲的祖先,祖祖辈辈都是喝黄河的水长大的中华儿女。所谓母亲河,就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河水,而我们就是传承到了21世纪的黄河的又一代子孙。

⑧儿子在4岁时随我们漂洋过海来北美定居。虽然他的中文听、说、写能力有限,但是对中国、山西、黎城、忻州,尤其是黄河却如数家珍。每每与人聊天,总是骄傲地说:“我们是山西人,我们喜欢吃醋;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所以我们有黄色的皮肤;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汾河是山西人的母亲河。”

⑨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浇灌着黄土地上干涸贫乏的土地,养育了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父亲一直自诩他是黄河和太行山的儿子。而我的儿子则在异国的土地上,坚信他是黄河和黄土地的后世子孙。

⑩黄河的水日夜不停地流,黄河的儿女们散落天涯。唯有那份乡愁,那口乡音,那乡思乡情,与黄河相依相连,与黄土地割舍不断,一代代传承。在异域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诗的意象与情趣

朱光潜

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若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意象就好比土壤,情趣就好比是在土壤上开放的花朵。

A

意象容易引生情趣,却也不一定就能引生情趣。举头向外一望,我看见房屋、树木、道路、人马等等,在我心中都印下意象,可是,我对它们漠然无动于衷,它们没有感动我,对我可有可无,我不加留恋,它们就没有成为诗的境界。

诗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其中,血不能离肉,形不能离体,为了方便了解意象、语文和情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姑且随意举一首短诗为例来说明。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在这首诗里,我们一眼就看到的是语文——四句五言。这二十字有音有义。就音说,它有一种整齐的格律,声与韵组成一种和谐的音乐,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如果细加玩索,这音乐也很适合于诗所要表现的情调。就义说,它写出一些具体事物的意象,如“玉阶”“白露”之类。这些意象个别的可以用感官知觉去领会。温度感在这首诗中最显著,多数意象都令人觉得“清冷”。其次是视觉,玉阶、白露、水晶帘、秋月等都有看得见的形状色彩。“生”“侵”“下”“望”四个动词可以起筋肉运动感觉。“生白露”与“下水晶帘”还可能有听得见的声音。由此可见,整首诗的意象在音和义上都有了统一,形成了完整的境界。

B

这里,意象与情趣的关系如何呢?

严格地说,它们并不是两回事,意象中就寓有情趣,情趣就表现于意象。比如这首诗题的“玉阶怨”而全诗却不着一“怨”字,但是句句都在写怨。凡是表示情绪的字样如“悲”“喜”“爱”“怨”“兴奋”“惆怅”之类,都是抽象而空洞的。比如说“喜”,你向人说“我喜欢”,人们只能用理智了解这句话的意义,那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喜的情境不同,喜的滋味也就不同。从前有一首状“喜”的打油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虽不算是好诗,却可说明这个道理。你只说你喜欢,而没有说出你为何喜欢,以及如何喜欢那个具体的情境,人就不知道那是“久旱逢甘雨”的喜还是“他乡遇故知”的喜,他就茫然无凭,不能起共情的了解。

C

诗以具体的意象表现具体的情趣。具体的意象必是一个活跃的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地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譬如饮水,冷暖自知”。空谈冷暖而不叫人亲自饮水,他所了解的就不是饮某水的某种特殊风味的冷暖。诗不告诉人冷暖,而只请人饮水去自知冷暖。情趣譬如冷暖,饮水譬如观照意象。

无情趣不能有诗,有情趣者却也不一定就有诗,诗歌的创作还离不开生活的体验与思考。许多人自以为有“诗意”,只欠一副表现的本领。其实那“诗意”还是一种幻觉,至多也只是一种依稀隐约的萌芽。要它真正成为诗,必定要经过经营使它明朗化。这明朗化就是具体的情趣见于具体的意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得好,诗起于“由于沉静中回味起的情绪”。感受情绪是实际人生的事,回味情绪才是艺术的事。感受是能入,回味是能出。由感受到回味是由自我的地位跳到旁观者的地位,由热烈的震动变为冷静的观照。在这回味之际,情绪就已连发生情趣的境界在一起想,就多少已化为意象。就在这回忆中,那情绪与境界的浑整体经过熔化和洗练,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

D

那我们应该如何借助生活中的意象来表达心中的情趣呢?这就要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一切诗都必是主观的与客观的。纯主观的诗与纯客观的诗于理都不能存在。物与我固然有一个分别,诗或是写亲身感受,或是写观照于物。一般人把前者称为主观的,后者称为客观的。写主观的经验就需要跳出自身的局限,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讲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就比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是写自己,他把自己的遭遇当作一部戏去看,才看出那在风雨中飘摇的茅屋。这茅屋的意象就表现出他兼济天下的情怀与客观的经验就要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投射到其他的人、事、物上,通过这些具体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比如____。

一首诗的诞生就好像阿波罗(太阳神,象征静止、客观)与狄俄尼索斯(酒神,象征生命的变动)两种精神的会合。情趣是动的,主观的,感受的,狄俄尼索斯的;意象是静的,客观的,回味的,阿波罗的。只有狄俄尼索斯的变动还不够,这变动必须投影于阿波罗的明镜观照,才现形象。所以诗神毕竟是阿波罗。

(有删改)

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写作能力(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