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题

作者UID:17299681
日期: 2024-05-19
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差序格局”或许是《乡土中国》中引发后辈中国学者最多讨论和争论的一个概念。但费老对这一概念并未严格界定,语焉不详。在费老此后的学术生涯中,就我的有限阅读而言,也不见他提及这一概念。费老的这一态度与一些后辈学者的判断——“中国社会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南京大学翟学伟)、“蕴含着极大解释潜力的课题”(清华大学孙立平)——形成了强烈反差。

②费老认为,乡土中国由于是差序化结构,因此没有产生甚或不可能产生西方“团体格局”中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如个人对团体的道德义务。他甚至认为儒家的“忠”也是臣子对国君的私人道德。

③为支持这一论断,他用孟子的两段对话来证明即使君王在处理事务时依据的也是私人道德维系的差序格局。例一,有人问孟子,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舜怎么办。孟子的回答是,执法者应当抓捕舜的父亲,舜不得制止,但舜应该放弃王位,和父亲一起逃跑。例二,舜继位前,舜的弟弟象成天都想谋害舜,但舜继位后没有惩罚象,相反给了象封地;舜的这种做法是否不公。孟子回答说,舜不记恨而是关爱弟弟,这是仁人所为。

④孟子这两段论述都涉及到国法与亲情的冲突。这种冲突自古以来都有,在早期人类社会尤为显著。古希腊的典型例证是安提戈涅冒犯城邦禁令、不顾生命危险去埋葬死去的叛徒哥哥。黑格尔认为这反映了“城邦普遍精神的伦理生活”与“家庭伦理生活”之间的冲突。

⑤费老对这两个例证的分析都有道理,但都太简略,至少有点随意或任意。大量记录可证,当治国成为一种职业性政治活动时,相应的公职道德伦理就出现了。公元前719年鲁国就有了“大义灭亲”故事,尽管在这之后,儒家仍主张普通人应“亲亲相隐”。与孟子同时的公孙痤向魏王力荐商鞅:“若不任用,就处死鞅。”但随后公孙痤立刻通知商鞅尽快离魏。这表明在当时政治家已经甚至必须将家与国分离,先国后家,先君后友,突破基于血缘亲缘以及其他人缘的考量。这一点在后世中国一直持续发展,包括在忠孝难两全时,就对官员演化出制度化的“夺情”。

⑥差序格局概念同乡土中国联系,但历史中国并不只是乡土中国。同时西方团体格局社会同样存在差序格局,只是似乎没那么重要罢了。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而事实上常常并存,只是各有偏胜。

⑦其实费老并没把差序格局作为对中国社会甚至中国乡土社会的精确描述。《乡土中国》第一句就点明“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若仅关注“差序格局”这个词,就可能有意无意忽略了费老的重要限定;也很容易忽略后来费老强调的历史和现代中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城市社会或陌生人社会,只是费老在此书中聚焦的是乡土中国,他没有对此展开更多论述。费老坦承自己“说了不少关于‘团体格局’道德体系的话,目的是陪衬‘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特点”,证明费老知道自己是在做“类型比较”:强化反差,即便对“真实”有所扭曲。换言之,费老使用这个概念是出于交流的功能实用主义考量,而不是本质主义的。费老后来放弃至少淡化了这一概念,反映了他的学术敏感、精细和较真。

⑧历史中国有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费老未进行充分讨论,而它很难用差序格局来分析。这个阶层就是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长起来的政治文化精英。他们在国家管理的长期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而且一直实践着团体格局而非差序格局,并形成了相应的政治职业伦理。这类例子太多了,这里仅作简单勾勒:历代政治精英自幼学习各种与农耕几乎毫无干系的历史和经典,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亲缘和地缘。他们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参与全国政治。长期的学习和入仕相当程度上隔断了他们的亲缘地关系,蛋源自乡村,但他们已不再属于自己生活过的某个具体农耕社区包括家族家庭,而更多属于这个国家。哪怕是孔子或孟子,“君君臣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描述的其实都是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

⑨历史中国的军队也是一个很可能并且只可能主要坚持团体格局的群体。可以推断,由于战斗力的要求,一定会塑造军人强烈的团队精神。士兵来自全国各地,相互间本来没有什么亲缘和地缘关系,因此很难有差序格局发生和维系的可能,相反一定会形成并不断强化团体格局以及与之相应的责任伦理。比如《孙子兵法》就告诫军中主帅应严格分离政治理性与私人情感。

10儒家的经典解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好像构成了一个不断扩张的同心圆,但在具体历史中总是被改写。是不是只有人、家都修了齐了才能去治国平天下呢?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些令后人敬仰的描述,即是与“修齐治平”神圣序列非常不同的表达。

11因此,在历史中国,如费老所言,“差序”最多只是基层主要社会格局,这是农耕塑造的农人日常生活的必须,也是他们对社会的合理想象。但这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政治和社会格局的全部。

(删改自北大教授苏力《中国不只是乡土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起死

鲁迅

(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草;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的路径。离路不远,有一个水溜。远处望见房屋。)
    庄子       (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阿呀!一个髑髅。这是怎的?(用马鞭在蓬草间拨了一拨,敲着,说:)您是贪生怕死,倒行逆施,成了这样的呢?(橐橐。)还是失掉地盘,吃着板刀,成了这样的呢?(橐囊。)还是……好在离楚国已经不远,用不着忙,还是请司命大神复他的形,生他的肉,和他谈谈闲天,再给他重回家乡,骨肉团聚罢。(放下马鞭,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

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敕!敕!

(一阵清风,司命大神道冠布袍,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手执马鞭,在东方的朦胧中出现。)

司命       庄周,你找我。

庄子       臣是见楚王去的,路经此地,看见一个空髑髅,却还存着头样子。恳请大神复他的形。

(司命用马鞭向蓬中一指,跳起一个汉子来。)

汉子       (大约三十岁左右,体格高大,紫色脸,像是乡下人,全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用拳头揉了一通眼睛之后,定一定神,看见了庄子,)哙?

庄子       哙?(微笑着走近去,看定他,)你是怎么的?

汉子       唉唉,睡着了。你是怎么的?(向两边看,叫了起来,)阿呀,我的包裹和伞子呢?(向自己的身上看,)阿呀呀,我的衣服呢?(蹲了下去。)

庄子       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你是刚刚活过来的。你的东西,我看是早已烂掉,或者给人拾去了。

汉子       你说什么?

庄子       我且问你:你姓甚名谁,那里人?

汉子       我是杨家庄的杨大呀。学名叫必恭。

庄子       那么,你到这里是来干什么的呢?

汉子       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起来,)我的衣服呢?我的包裹和伞子呢?

庄子       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我且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

汉子       (诧异,)什么?……什么叫作“什么时候的人”?……我的衣服呢?……

庄子       啧啧,你这人真是胡涂得要死的角儿——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你这“人”尚且没有弄明白,那里谈得到你的衣服呢?所以我首先要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唉唉,你不懂。……那么,(想了一想,)我且问你:你先前活着的时候,村子里出了什么故事?

汉子       (想着,)哦,有有!那还是三四个月前头,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庄子       (出惊,)鹿台?什么时候的鹿台?

汉子       就是三四个月前头动工的鹿台。

庄子       那么,你是纣王的时候死的?这真了不得,你已经死了五百多年了。

汉子       (有点发怒,)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我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       哦……(想了一想,)哦……我明白了。一定是你在商朝的纣王的时候,独个儿走到这地方,却遇着了断路强盗,从背后给你一面棍,把你打死,什么都抢走了。现在我们是周朝,已经隔了五百多年,还那里去寻衣服。你懂了没有?

汉子       (瞪了眼睛,看着庄子,)我一点也不懂。先生,你还是不要胡闹,还我衣服,包裹和伞子罢。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       (着急,)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髑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那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封王那时候……

汉子       胡说!这话,就是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的。我可是三十三岁了!(走开来,)你…

庄子       我可真有这本领。你该知道漆园的庄周的罢。

汉子       我不知道。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

庄子       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注】 , 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汉子       (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来,一手去揪庄子。)

(庄子一面支撑着,一面赶紧从道袍的袖子里摸出警笛来,狂吹了三声。汉子愕然,放慢了动作。不多久,从远处跑来一个巡士。)

巡士       到局里去罢。

庄子       那可不成。我得赶路,见楚王去。

巡士       (吃惊,松手,细看了庄子的脸,)那么,您是漆……

庄子       (高兴起来,)不错!我正是漆园吏庄周。您怎么知道的?

巡士       咱们的局长这几天就常常提起您老,说您老要上楚国发财去了,也许从这里经过的。

(汉子吃惊,退进蓬草丛中,蹲下去。)

庄子       今天已经不早,我要赶路,不能耽搁了。还是回来的时候,再去拜访贵局长罢。

汉子       你走了,我什么也没有,叫我怎么办?(看着巡士,)您瞧,巡士先生……

巡士(搔着耳朵背后,)这模样,可真难办……但是,先生……我看起来,(看着庄子,)还是您老富裕一点,赏他一件衣服,给他遮遮羞……

庄子       那自然可以的,衣服本来并非我有。不过我这回要去见楚王,不穿袍子,不行,脱了小衫,光穿一件袍子,也不行……

巡士       对啦,这实在少不得。(向汉子,)放手!

汉子       我没有衣服呀。要不然,我不能探亲,也不能做人了。

巡士       (挣扎着,)不要捣乱了!放手!要不然……要不然……(说着,一面摸出警笛,狂吹起来。)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有删减)

【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其含义是:在那里是对的,在这里就是错的了。彼:那。这种情况下与那种情况下的是非标准不一,即没有客观的是非标准。出自《庄子·齐物论》,体现了庄子的“无是非观”。以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而著称。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孝公伐我北 ,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①。齐侯未入竞,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 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选自《左传》)

材料二: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侠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注释】①公:鲁售公。展禽:名获,字禽,谥惠,食邑于柳下,故又称柳下惠。展喜是他弟弟。②载:载书,即盟约。

语言文字运用(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①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    (1)    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

从《向往的生活》里,明星们只是务农体验、帮扶助农的社会场景。到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②“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

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③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    (2)    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虽然它凭借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展现劳动场景,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

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④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

四季更替,生长有序,获得的是土地里沉甸甸的劳动成果,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躺不平又卷不赢的精神内耗,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    (3)    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作文(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