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5-08
期末考试
基础与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拍摄传统文化题材影视,故事底本十分重要。底本不行,反复zhēn zhuó的改编也难免àn rán shī sè。不少作品都停留在有佳句无佳篇的遗憾中。大量仙侠影视剧,尽管号称传播传统文化,宣扬国风之美,但看其网文底本,大都对传统神话缺乏认知。表面上仙雾缭绕,内里还是宫斗剧逆袭和“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套路文章,让观众滋生 juàn dài之感。

相比较而言,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选了一个好底本。在高适的书案上放着一本《河岳英灵集》,它是唐代殷璠编选的专收盛唐诗的选本,电影中出现的高适、李白、王维、王昌龄等人的诗都收录其中。用诗歌串联起诗人的一生,使影片折射出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兴衰。也许因为唐代诗人喜欢观照现实、记录时代,而不只是单纯吟风弄月,才使得唐诗选本有了影视化改编的可能。从灯火盈门的市井酒巷,到长风浩荡的辽阔原野,盛唐气象随影片镜头一一映入眼帘,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巨制。

如果说故事是国漫长期以来的短板,那么《长安三万里》可谓了国漫故事的格局,了叙事的短板。它所带来的共鸣与感动不亚于当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而这种感动又不限于亲情,而是了更大的家国情怀、中华文明之思,以及有关人生、生命价值的。正如影片导演所说:“这个片子就是讲述这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角色,这些诗人,他们的经典作品,是一直流传下来的,这些文化是流淌在我们血液当中的。”

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可持续”是博物馆发挥功能的天然出发点。然而,很多文物极易遭受损坏,保存条件要求严苛。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或是在特定环境中小范围展示,或是为延缓老化进程不得不处于“沉睡”状态,难以供世人欣赏。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工业CT、三维扫描、数字测绘等技术可全方位、高精度采集文物资料,为展示和科研提供丰富的“数字资产”:多光谱技术、智能认知技术可用于文物病害防治,通过对壁画材料、石窟环境的监测分析,更清晰地掌握文物的“健康状况”,为文物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虚拟建模、AI技术可用于出土文物的数字修复,借助精确的纹理映射、碎片扫描还原考古现场,评估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技术平衡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文化艺术的生命在数字空间实现永恒,也让宝贵的文物古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发挥出更大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一改过去的“高冷”形象,以脑洞大开的创意、前所未有的生机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进入直播间,就能和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一同见证百年前的古董如何焕发生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亲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探秘古蜀奇幻之旅:打开小程序,便能与神秘的敦煌藏经洞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原本珍藏在橱窗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借助数字化手段的深度应用,各显神通,不断“出圈”,在满足公众多元个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星光璀璨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生命。

②在河南洛阳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数十名游客在《唐宫乐宴》演出中沉浸式“走进”历史,探寻“名画丢失之谜”。在这场穿越之旅中,他们从博物馆的参观者变为历史的“参与者”,在可知、可感的文化体验中,切实感受“科技+创意”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的魅力。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介绍,近年来,洛阳各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优势,运用虚拟现实、场景塑造、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黑科技”助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探索推出一大批高品质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游客的交互感、代入感。

【材料二】

①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领域,博物馆也有责任和能力参与其中。由国家文物局主导的“全国博物馆节能减排课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7%的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已考虑节能减排因素,25%的博物馆建成开放后陆续进行了节能改造,32%的博物馆有进行节能改造的计划。今年3月,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荣获全球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因为它的建筑形态与周边生态环境形成了良好互动,建筑语言也有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寓意。

②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启动了“博物馆之城”建设计划。而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打造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和“加强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的互动,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两点最为人们所期待。博物馆正成为城乡美好生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大爹的执着

刘利元

①大爹是我们村唯一穿中山装下地犁田的人,他曾经在村小和乡中当了三十多年的民办教师。

②西沙窝一带识字的人,基本上都是大爹的学生。上世纪80年代, 村子里出个大学生是天大的事。人们经常说起大爹教出的哪个学生考上了哪所大学。我对这些不太在意,他留给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件穿了十几年的中山装。记得我上小学时,一次大爹抱着一只獾子从乌兰布和沙漠里走出来,村子里的人围着獾子看稀奇。大爹讲,他在野外发现这只獾子快不行了,便想着抱回家打一支强心针看能不能救活。 当时我也挤在人群里,但是我对獾子的生死毫不关心,我关心的是大爹的衣服,因为他身上穿的深蓝色中山装被这只小动物的爪子撕烂了。过了几天,我发现他又把那件中山装完好而整洁地穿在了身上,原来,他用平针把裂口缝好了。我上中学后,大爹教我语文,我发现他还穿着那件被獾子撕破的中山装站在讲台上,只是深蓝已经洗得变成了浅蓝。

③大爹种地教书两不误。站在讲台上他情绪激昂,谈古论今,一丝不苟地授课。下了讲台,他顾不上洗掉手上的粉尘,就钻进庄稼地里锄地、培土、育苗,裤腿和鞋帮上全是泥巴, 和农民没有任何区别。 当其他人收工后吸一支旱烟优哉游哉时, 大爹则牵挂着课堂上的学生和课后娃娃们的作文本。

④每天天不亮,大爹就骑个自行车在乡间小路上来回穿梭。西沙窝一带的耕地十分分散,每户人家都有七八个地块, 隔得远,在浇地时其他农民可以在地堰上挖开一个口子,让渠水慢慢流淌,观察四周都上了水,就把口子填上,让整个地块过水均匀。大爹没有时间慢慢等候,他的学生还在课堂上等着他讲课呢。他在清晨扛着把锹到处挖口子,等下课了再来填。至于水深水浅,浇得均匀不均匀,就顾不过来了,所以大爹种的庄稼要么水深了淹死,要么水浅了受旱,基本上同类地块中大爹种的庄稼产量是最低的。

⑤有好几次放学回家,大爹都埋怨着说,这个教书营生他再也不干了。可是第二天清晨,他又骑着自行车奔波十多公里去了学校。

⑥虽然大爹已经退休二十几年了,可是他教书时的形象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一个比农民还要黑瘦的中年教师,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吱吱”作响。车把上挂着一个黄得发白的书包,书包里装着他的教案和课本,有时候还有一个或者半个馒头,那是他在乡中学教书时的午餐。车后座上还绑着一只蛇皮袋子,那是下课后在回家的路途中给家里喂养的羊收集落叶用的。哪怕十分疲惫,他依然双目炯炯有神,好像看到希望就在黄土路上不远的地方。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5月12日15版,有改动)

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