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试题(A卷)

作者UID:13090856
日期: 2024-05-15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园林是关于空间处理的艺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观念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主人休闲娱乐之地,还承担了古人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与感悟。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虚实相生,正如老子说的那样:“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室”之所以为“室”,就是因为其内部“无”(空间)的存在。所以,在老子那里,“无”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老子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老子认为“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因此对道的体悟需要借助某种媒介,而山水就有该种作用。所以南朝文人宗炳说游山玩水的作用在于“澄怀味象”“以形媚道”,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剧之时,园林便充当了自然山水“悟道”的功能。

园林的每个房间本来是与户外相隔离的,但通过窗户又与户外相联系,正如明人的小诗写的那样:“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种“望”可以把周围的景色都纳入眼底。中国古人对“望”有着特殊的情怀。顾随教授说:“千古英雄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一旦登了望了,那满腔经济学问、见识抱负,便要一起‘发作’,弄得不可开交。”因此,古典园林中,不但走廊、窗子与“望”有关,而且一切亭台楼阁在设计时必是为了“望”。这些园林中的建筑不必像民宅那样循序建造,也不需讲究方向次第,而是“按时景为精”“方向随宜”,空间开阔通透而不求封闭屏障。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即是为了达到园林“可望”的效果。

“隔”是与“望”相辅相成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特点。“隔”也是为了更好地“观望”,而不是单纯划分出封闭的空间。正如由“望”形成的“借景”,“隔”则形成了“分景”之妙。园林中的“分景”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达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隔”与“望”都建立在虚实相关的空间观念之上,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没有绝对的封闭与开放,古典园林规划上的曲折、婉转回旋之美便建立在这种“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念之上。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道”的感悟,也营造了独特的诗画般的意境,“借景”与“分景”等造园手法实现了虚实相生的空间感,使得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大,静止的景色依物而变。

(摘编自徐成浩、孙晓昕《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材料二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源远流长的哲学与文化艺术底蕴,其审美特点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为人工建造,但其中体现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中国古典园林建造时,往往借助天然形成的山水构成园林的主基调。不管是山水还是植物,都赋予了古典园林自然的生命力,并尽量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展示出自然之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谐美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造园思想。中国古典园林通过人文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和谐统一,使得园林内部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呈现出和谐共生之美。人文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不仅包括形式的和谐,还包括园林与人的美善统一,也包括有若自然、胜似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出“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境界。

情境交融是中国古典园林表达情意的一种手法。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将对人生的态度、情怀和感悟及对山水事物的理解,通过园林中的文字、图画、雕刻、植物等充满个性和诗情画意的元素表达出来,由此激发游赏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即园林意境的体现。为了达到情境交融的艺术审美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力求使游赏者在有限的层次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忽而浓翠蔽日、古木参天,忽而山高水阔、别有洞天,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的视觉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变幻莫测的空间布局,蕴含着中国礼乐文化与山水自然情境交融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原则是顺应自然、升华自然。在选址布局上,我国历代造园者喜欢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布局,依照原有的山形地势和植物分布突出各自的景色特征,保存自然的审美风格。在建筑手法上,其除了方便供游人观赏园景外,还要满足人文精神与审美及园居享乐的需求。在造园技法上,中国古典园林的历代造园者们大多喜欢自然山水式园林。即使在没有自然山水的地方,造园者们也会通过叠山理水、配植花草树木来模仿自然山水环境,使园林富有天然之趣。园林中原有的自然山水、花鸟虫鱼,融入人工建造的亭台楼阁,形成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这一自然是比现实自然界的自然更高层次的理想自然。所以,园林建造中的选址布局、建筑手法、造园技法均以遵循自然、升华自然为原则,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审美境界。

(摘编自马玛骞、林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意蕴探析》)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这辈子

陈年喜

父亲是源上唯一的木匠。

源上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村子。记得通点儿风水的大伯有一年对我说,源上这地方半坡半平的,不聚气,人口不敢超过六十,过六十,就有灾,待死过几个人,灾就过去了。开始不信,后来细数人丁往事,还真是的。

父亲十六岁独立干活儿,到死那年,行艺整整五十七年。再精湛的手艺,也有过气的时候,人所谓时也势也,犟也犟不过。死前的十年,父亲已基本无活儿可干了。要说有活儿,那就是给人打棺材。

村里人一直有在矿山做工的传统。

大牙和朝海第一次去朱阳王峪金矿打工的时候,父亲也在,他是看着这些孩子长大的。

大牙轰一声发动了车子。父亲看着,已经忘记了这是第几次送年轻人离开村子了,但他记得这些年,多少人离开,多少人回来。

过了几天,我离家去天水。父亲洗了手脸,在祖先牌位前燃一炷香,一阵咕哝。送我的路上,他问,啥时候回来﹖我说,不知道。走一段他又说,不干这个不行?我说,不行,不会别的。

的确,不是没有想过改行,想改,需要多少年的铺垫?这些年里,亲眼见过了多少生死?不是不怕,是怕也没用。

最后,他说,钱是小事,命是大事。我说,是。

从山下的乡公路到村里是一段坡路,我从这条路走,又从这条路回。等我从天水回来时,拉着大牙和朝海尸骨的依维柯也到了。

大牙和朝海死于矿难。去矿上谈判赔偿的人还在艰难谈判中,但人总得入土为安。

一切都茫无头绪,棺材的事自然落在了父亲肩上。父亲指挥年轻人放树,解板,打棺材。两天后,棺材打出来了,女人们看着它们,又哭成了一片。②父亲退到了一边,默默点起烟卷

这些年,城镇化快速发展,年轻人进城,进厂,进矿,村子的人也少了,因此父亲连棺材也不用打了。

那几年,我在另一座矿山打工,在一个叫马鬃山的北陲边地,我接到初中侄儿打来的电话,说父亲天天在东梁上打石头,背石头,吃饭都喊不回去,让我劝一劝他。我打电话过去,问父亲在山上干什么。他说:“盖庙啊,娘娘庙都毁多少年了,人烟没个庙护,怎么行?”

父亲打庙基的大半年里,恰是我最劳碌的时候,我无力也没有时间帮到父亲。所说的无力顾及,也就是无声的反对。

我唯一帮过他一次,就是用两只塑料桶从沟里往梁上担水和泥。父亲专职砌石头,石头在他手里,像魔方一样,跳跳转转。泥浆干得慢,不能砌太急,我们坐下来吃干粮。吃完了三张卷饼,我去树林里方便,③一缕颤巍巍的唱给亡灵的旋律从庙台基上飘起来

一张桌子四四方,

张郎截来鲁班装。

四角镶嵌云燕子,

中间燃起一缕香。

玉帝差我进歌场啊!

……

二O一O年春天, 娘娘庙的墙基终于打好了,正好可以安放下一个小小神龛,一只供桌,几条供香客休息的长凳。对一个打了一辈子屋梁房架的人来说,这样的设计施工实在是小菜一碟。可父亲实在是老了。翌年春节到来的前几天,他大病一场。医生说,是脑梗了。虽然后来有些恢复,却再也没有了力气。

0一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是父亲的七十岁生日。他的娘娘庙工程马上就要完成了,他真高兴啊。他对我母亲说:“你看,娘娘真是有灵呢,好几年了吧,咱村子多平安呀!孩子们挣回好多钱,孙子也考上大学了,源上运势要回来了!”

那天,父亲再一次给我讲述家人迁来源上的事。

一九五五年酷夏, 爷爷带着奶奶、大伯、姑姑、我十二岁的父亲,牵着唯一的家当——一头黑色的牯牛,从桃坪乌龟岭,汗流浃背地来到源上。源上这时只有一户居民,老两口,无儿无女。老两口别提多高兴了;再没人来,这里就要绝人迹了。

源上分为前源、中源、后源,形成三级高山台地,每个台地都有三十亩以上面积。这么好的地方能养活多少人啊!父亲他们死心塌地住下来了……父亲的一双眼睛,看着土地家园,由一到百,又由盛到衰。

那天,讲过故事,吃过母亲打了荷包蛋的一大碗长面,父亲收拾泥铲,准备去东梁。庙的主梁已经架好,毡也铺上了,今天的活儿是抹泥,抹了泥,洒了瓦,就算彻底成功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大雨。昨天回来时,虽然盖上了彩条雨布,四角压了石头,他还是不放心。脚刚要跨出门槛,一声炸雷从天上劈下来,释放出千道光亮。紧接着,大雨哗地泼下来了。雨挟着风,不眨眼地,下满了整个中午。门前的老核桃树,咔的一声被风折成了两段,指头大的青桃,冰雹一样泼下来。

其实,已经不用再去梁上看了,父亲还是上了东梁。只一眼,父亲就像泥浆一样从梁上滑了下来。

娘娘庙被冲垮后不久的一天,父亲犯了病。脑梗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八小时内,父亲错过了时间,从此只能依靠拐杖行动。此后,父亲再也不用去修娘娘庙了,或者说,再也无法去了。

二0一五年六月三十六日, 父亲走完了他在这个世界摇摆如风中草稞的一生。前一天,弟弟为他最后一次理了发。④白发如雪纷落,掩盖了此后我所有的星辰

(选自《微尘》,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陵自请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走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

陵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后陵败,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陵在匈奴岁馀,上遣公孙敖将兵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始知教匈奴为兵者乃李绪,非陵也。

(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材料二: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匈奴者,汉之外臣,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窃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观陵答子卿之书意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

(选自白居易《全唐文·汉将李陵论》,有删改)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