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河南省巩义市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06-14
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定之意。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和合共生”的基本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

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即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面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以出现“人心为之安定”等景象。

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这种“和合”,既包括了“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合”,也包括了齐、鲁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释道文化之合。泰山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渊源之区,儒学一向兴盛,同时,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山的佛教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灵岩寺等佛教寺庙同样得到发展,香火繁盛。

泰山文化中和谐包容的起源,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名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有关。“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康熙御定《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说命上》就称;“古人云,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人主不遣葑菲刍荛之言,故能成其圣。”这已经将泰山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

“国泰民安”“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摘编自陈锋《尊崇·社稷·苍生:泰山文化的形成与精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7月20日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国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营业开放。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电影界攻坚克难,制片企业迅速组织复工复产,开放营业影院有9200多家。电影市场的迅速回暖,充分证明中国电影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趋势没有改变,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具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坚实的基础,来自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忱支持和由衷热爱。广大电影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在继续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加大国产新片的投放力度,提高有效供给,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只有源源不断给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活力。

(摘编自明振江《中国电影保持长期向好态势》,《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一大批主流类型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8月21日,电影《八佰》正式上映,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

《八佰》聚焦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在四行仓库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内,在数以百计中外新闻工作者的近距离围观下,“八百壮士”开始了四天四夜的守卫战。市民们则为枪声所召唤,不只是观战,更是为助战而来。

影片展现的并非缥缈虚空的偶像,而是军民一心、抵御外辱的战争史诗。这种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今天的观众,依然会被这种精神鼓舞。这是新时代语境下,对不惧牺牲、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的一次全新诠释。历史上,“八百壮士”唤醒的民族情怀,今天更应该放在更大格局中去珍视。

《八佰》作为国内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有更大画幅、更高的画质清晰度,使观众获得沉浸式临场体验。在制作上的心怀敬畏,铸就了《八佰》的高度工业化特征。从整体呈现来看,导演管虎率领业内顶级制作班底,筹备十年,以20万平方米实景拍摄基地对战场进行了高度还原。从细节打磨来看,弹道的计算、声效的呈现、人物的表情、战术的调整等,处处体现出不敢苟且的谨慎、勇气和执念。这使得整部影片既具备视听享受的震撼力,又不畏多次研读的倦怠,显示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命力。

(摘编自支菲娜《<八佰>:爱国主义的战争史诗》,“光明网”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

《八佰》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战争片,它的出发点并不始于领导层,而是个体生命,是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草根士兵。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们操着各地方言在四行仓库内的弹雨中呐喊着、嘶叫着,进行着顽强的军事抵抗……在这些士兵中,有的是逃兵,有的吓破胆,有的是临时入伍的农民,从未扣动过扳机。面对突如其来的弹雨和炮火,他们手足无措,他们害怕开枪、害怕杀戮。影片真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尽管他们充满“人性的弱点”,但是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弹雨的一次次洗礼中,他们一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从初见死亡时的害怕到怀抱集束手雷,高呼自己的名号从高楼跃出,跳入敌群;从逃兵班成为护旗班,在敌机的扫射下集体中弹,挣扎着也不让旗帜倒下……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走向英雄的升华,都驻足于华夏民族忠孝节义的伦理精神及其文化传统的外在表象之上:怀抱手雷的壮士们跳向敌群的一刹那高喊的是:娘,我走了,孩儿不能尽孝了!留给母亲的遗书是八个血写的大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童子军小湖北的精神想象是:端午成为赵子龙,身披盔甲,手持长枪,骑着白马,屹立山顶,冲向曹营。对面的戏台上,武生演员手持刀枪威武亮相,唱的是“七进七出长坂坡”,马精武作为戏班头领神色悲壮,高举棒槌为对岸的将士击鼓助威……

(摘编自张卫《<八佰>:个体生命汇聚而成的宏大叙事》,《中国电影报》2020年9月9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乡下

黄大刚

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结了果。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拿。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些。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

现在,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摊位,摊位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耳边嗡嗡响着嘈杂的声音,豆花有点晕头蒙向。

“豆花,豆花。”豆花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她怀疑听错了,茫然地四顾,猛然看到兰花站在一个摊位后面,边大声喊着,边向她招手。

“豆花,你来市场干嘛呢?”

“买菜啊。”

“买菜?”兰花脸上惊奇的表情一览无余。

“哦,亚山媳妇生宝宝了,坐月子,叫我来照顾。”

“亚山在哪个单位上班?”

“教育局。”

“调上来了?原先好像在美亭那边当老师。”

“调上来有一年半了。”

“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我不知还要苦到什么时候。”

兰花的羡慕让豆花不安。豆花和兰花姑娘时是好姊妹,或许因为这,两个人同时嫁到了六角塘村,平时常来常往。前年,听说兰花随老公进城打工了,没想到是在菜市场卖菜。

“什么解脱,过来带孙子,比在家干活还辛苦。”豆花夸张地苦着脸。

“别说了,有孙子带就是福,我家那小子,家里又穷,人又不着调,不知娶不娶得到老婆。唉,不说了,买什么菜呢?”

豆花看了看,把几样菜放到了袋子里。豆花也不好意思问价钱,正忐忑着要不要给钱。

在乡下,豆花和兰花互相给菜,从来不收钱。

“总共15元。”兰花把菜递给豆花时,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

“呃呃。”豆花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掏出了钱。

尽管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她还是感到有个东西硌得心里。

每次去市场买菜。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边喊边向她招手,她别无选择。

豆花心里很憋屈,豆花买东西习惯讲价还价。不把价格砍低点,总感觉自己吃了亏,可跟兰花买菜,她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

待豆花走在街道上不用向人问路的时候,豆花找到了另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发早市,是附近的菜农自个挑菜来卖的,新鲜又便宜,还可以尽情地砍价,豆花心里畅快极了。

一天,豆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兰花。兰花约她喝老爸茶。茶还没上来,豆花就听出了兰花的弦外之音,兰花说的都是自己卖菜的不易。兰花说,半夜三更就得起来去贩菜。有时为一毛钱跟菜农磨破了嘴皮。兰花说,经常卖到天黑市场没人了,菜还没卖完,结果辛苦了一整天。本钱还收不回来。

豆花装聋作哑。兰花最后明了说,希望豆花继续每天买她的菜,反正别人给多少她也给多少,决不多收豆花一分钱。

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豆花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偏偏兰花还有意炫耀买她的菜的好处:“你在这里买菜绝对放心,告诉你,别的地方,一斤菜实际有八两就不错了。”一次,豆花把一张50元当10元给了兰花,第二天买菜时,兰花把钱找给了豆花,不失时机自夸:“哼,要是别人,早收进口袋了。”

眨眼春节要到了、豆花坐着儿子的车回老家。路上,儿子说:“妈,你看那是兰姨,要不叫她上车一起走吧。”豆花透过窗玻璃,看到兰花背着个大袋子、躬着腰费力地往前走。

“走吧,走吧,车坐不下了。”豆花连声催道。

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一,一定要吃芹菜,可能“芹”跟“勤”同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兰花似乎早有预感,拎着两大把芹菜上门。“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

“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兰花嗔怪道。

豆花一愣。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1期)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父宗政时为赵方将,被援枣阳,临阵尝父子相失,珙望敌骑中有素袍白马者,曰:“吾父也。”急麾骑军突阵,遂脱宗政。以功补进勇副尉。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金人遁,以功升下班祗应。十四年,入谒制置使赵方,一见奇之,辟光化尉。丁父忧,制置使起复之,珙辞,讫葬趣就职,又辞。二年,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一时暂黄州驻扎,朝辞,上曰:“卿名将之子,忠勤体国,功绩昭著。”珙对曰:“此宗社威灵,陛下圣德,与三军将士之劳,臣何力之有?”帝问恢复,对曰:“愿陛下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帝问和议,对曰:“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赐赍甚厚。兼知光州,又兼知黄州。三年,珙至黄,增埤浚隍,搜访军实。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制拜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协,交章于朝。珙曰:“国事如此,合智并谋,犹惧弗克,而两司方勇于私斗,岂不愧廉、蔺之风乎?”驰书责之,隆之、大雅得书大惭。大元兵至三川,珙下令应出戍主兵官,不许失弃寸土。权开州梁栋乏粮,请还司,珙曰:“是弃城也。”栋至夔州,使高达斩其首以徇,由是诸将禀令惟谨。珙以身镇江陵,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 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

(选自《宋史·孟珙传》)

古代诗歌阅读
情景默写
选择题组
语言表达
材料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