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北京市房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05-17
期末考试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非选择题(共50分)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商业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材料一:

唐朝前期,国家统一。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唐朝的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几乎不收取商业税,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随着商业需求增长,宵禁和固定市场交易地点被取消,各种店铺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甚至有些店铺“通晓不绝”,还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由于商业竞争激烈,有的店铺为招揽生意开始以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繁荣的商业不仅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还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商业税成为宋代后期重要的财政来源。

——摘编自杭侃《中华文明传真》

材料三:

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贸易也是当时商业贾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见右图)。但是这些交易不很稳定,双方处于战争状态时就必然关闭榷场,这直接影响双方贸易的进展。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清朝出现以地域为中心,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商帮。他们行走四方,长途贩运,不畏艰辛。商帮有自己的规范,如安徽商人朱文炽经营茶叶,每当出售的新茶过期,总是在交易契约上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另外,其经营方式常“用奇胜”,不落俗套。

——摘编自吴慧《商业史话》

伟大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民族精神和政治智慧。

材料一:

有时它是绵延数百里的厚重城体,有时却演变为长墙间矗立着的烽燧与零星散落的烽火墩台。……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坚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态。

——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者发出最后的吼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

材料二:北京城的变迁是时代的缩影。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攻占元大都城,废掉东西两墙北面的光熙、肃清二门,而将原安贞门改为安定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同时又改东墙的崇仁门与西墙的和义门为东直门与西直门,其余七门则仍其旧。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朝又将南城墙向南推移了二里,仍开三门,名称如旧。至此,城围共计四十里。正统元年(1436年),明朝又修建九门城楼、月城、角楼、城淥、桥闸,四年完工,遂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城门为宣武门,齐化门为朝阳门,平则门为阜成门。此即所谓北京内城。

随着北京城的人口大量增加,城外居民日益稠密,朝中不断有人主张修筑外城,以便加强防御,于是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完成了一道包围京城南面的外罗城,此即所谓北京外城。原议外城包围京城四面,但因经费不敷,只修成了正南一面。因此整个北京城便形成了一个凸字形的轮廓。北京城的设计布局是非常严密完整的。从全城来看,外城包围着内城南面,内城包围着皇城,皇城包围着紫禁城……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

——摘编自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北京史》

材料三: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后为清朝所沿用。明永乐(1406-1420年)完成了紫禁城及皇城的宫殿,门阙、城池,围绕中轴线的太庙、社稷坛、天坛、鼓楼、钟楼等一系列建筑。1546年,完成包围京城正南面的外城,因而北京城便是一个凸字型的轮廓。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一切城墙和沟池的修建,都是为了保卫和巩固帝王的统治,一切庙宇建筑都要烘托帝王的威严。

——摘编自《北京史》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