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历史试卷库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05-31
期末考试
单项选择(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说史(本题2小题,16题6分,17题6分;共12分)
人间奇迹在高原。观察下面两幅图片,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青藏公路通车前,从拉萨到青海西宁往返一次,靠人畜驮,冒风雪严寒,艰苦跋涉需半年到1年时间。1954年5月11日,第一野战军民运部部长慕生忠受命,担任青藏公路筑路大队政委,带着拔给他的1200人,在距格尔木30公里处的昆仑山下,开始青藏公路的施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藏族同胞一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喝凉水、啃干馍、一人一镐向世界屋脊进发。他们用时7个月零4天,将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止西藏拉萨市1000多公里的公路从格尔木修到了拉萨。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不通车的历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也是通往西藏里程较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藏公路通车后,毛泽东兴奋不已,随后写下:庆祝青藏公路通车,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建设祖国。

图二:在青藏铁路修成之前,进出西藏的物资主要依赖以公路为主体的运输通道。公路运输能力有限,周期长,成本高,严重制约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开放搞活。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者在“生命禁区”,以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敢于超越前人的大智大勇,挑战生理心理极限,拼搏奋斗,开拓创新,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青藏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推动西藏进入铁路时代,密切了西藏与中国内地的时空联系,拉动了青藏带的经济发展,被人们称为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寄托着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世代夙愿!观看下面两幅图片,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驱逐舰是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军舰,一般装备有多门火炮及鱼雷等反潜武器。导弹驱逐舰配备对舰、对空和反潜导弹。1968年12月,我国开始设计制造自己的第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此舰于1970年7月下水,于1971年12月31日正式加入海军序列,被命名为“济南舰”。1975年,该型驱逐舰开始批量生产,陆续装备部队,很快成为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的主力舰种。“济南舰”是我国海军拥有的第一艘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首舰,在我国驱逐舰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图二:潜艇是可独立在水下航行和工作的舰艇。核潜艇则是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的潜艇。1954年1月,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我国首座试验性原子能反应堆成功运转后,聂荣臻于1958年6月向中央提议研制核潜艇,获得中央批准。为尽快研制核潜艇,我国曾试图争取苏联的技术援助。1959年10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明确表示不但不会提供技术支持,而且反对中国研制核潜艇。对此,毛泽东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经过集体攻关,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始下水。1974年8月1日,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服役,被命名为“长征一号”。1983年8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交付海军使用。2013年,“长征一号”退出现役,并完成核废料、核反应装置及相关设备的安全、彻底、稳妥处理。这标志着我国核潜艇从研制生产、使用管理到退役处置形成全寿命保障能力。

材料解析题(本题3小题,18题6分,19题6分,20题6分;共18分)
新中国成立,中国外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近代以来,中国就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领土主权的丧失与连绵的战乱成为中国人的切肤之痛。基于这种经历,“独立自主”与“和平”这两个词对中国人来说就具有超乎寻常的意义,他们不仅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在外交方面的基本诉求和对国际和平的渴望,也凝练地表达出新中国外交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摘编自《周恩来外交文选一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补充发言)》

材料三:

《人民日报》刊登的外交部代部长姬鹏飞与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往来电报

10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这份电报的译文:“……在十月二十五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一九七六次会议上,以七十六票赞成,三十五票反对,十七票弃权,通过了下述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顺致最崇高的敬意。”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外交斗争。

——摘编自学习时报《新中国外交斗争的伟大胜利》

材料四:“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片片写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小雪花”汇聚为一朵“大雪花”,演绎“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理念,让世界看到中国推动人类共同发展、共享未来的努力。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向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奏响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

——摘编自人民日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摘编自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1984年2月22日)

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摘编自邓小平《在中夹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从此以后香港,珠海,澳门这三个地方的空间距离将会大大缩小。……三地的交流非常方便。来往都不需要经过多重海关检查……节省了很多时间。……交通的便捷将会促进三地之间的经济交流,……使得其共同发展,资源互补!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的战略意义》

材料四: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摘编自于右任《望大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