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6-14
期中考试
现代诗文阅读(3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通过研习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笔者依据课标,结合教材,提取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来统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并作了比较充分的研习教学实践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容浩繁,但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引导高中学生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的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学习,而是对其精神价值的传承与理解。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的研习,学生可以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认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内涵,从而形成坚守底线、解决问题、突破创新的基石和思维工具,并最终内化为行为模式、思维图式和精神图式。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以“家国情怀”的研习教学为例,笔者精选包含“家国情怀”的经典文句和诗词,并提前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早读和课外时间吟诵。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家国情怀”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内涵,并尝试为其下定义。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合宜指导点拨,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家国情怀就是热爱家庭与国家,并主动承担起保护、发展家庭与国家的责任和使命的一种情感。由此,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含义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陶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研习教学实施策略》)

材料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大论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依据。理解这一论断,要从历史、文化等多维视角加以分析。

首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选择。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曾与其他古老文明一起共创辉煌,相映生辉,当这些曾经光芒耀眼、星河璀璨的古老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相继断层时,中华文明为什么却能历尽波折、起伏跌宕而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永续蔓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和根本源泉。

上下五千年,为什么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不减,历经生死存亡的考验,愈挫愈勇、愈挫愈强?靠的就是中华文化传统形成的精神凝聚和民族精神,靠的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与渗透到我们骨髓和血液里、细胞中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理想、信念和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文化根基。这是文化力量和价值观作用最突出、最有力的体现。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上下求索,取得了其他政治力量所无法取得的成就,根本原因之一使是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其次,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血脉所在、精神所依。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普遍价值的认同,这种价值认同,随着历火的进程而不断加深,凝结成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赓续不断的血脉。千百年来,在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中,由中华文化滋润的中华家庭文化,早已深深地扎根和烙印在社会的细胞家庭和每个人的灵魂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时代新人培根铸魂,依然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育人智慧和营养,陶养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风骨。

再次,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的思想资源,为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深厚的思想给养,为凝聚更广泛的价值认同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把孝悌为本、仁爱友善作为爱国情感之源。儒家经邦济世的思想和家国同构的治理制度,把家国情怀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修齐治平”的理想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爱国爱民成为炎黄子孙心灵深处颠扑不破的情结。二是把礼让诚信作为道德教育之本。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教化模式,其核心是作乐制礼,礼乐相辅相成,让人们尊礼重信,以实现治世目标。三是把追求公平、崇尚正义作为社会有序之基。《论语》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蕴含着古代公正意识的“均平”思想。在儒家心目中,财富均平的大同社会是充满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闪烁着理性的智慧。这些思想对当今中国仍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为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性转化提供有效路径;会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凝聚更大的社会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影响深远的根本遵循,也是富有智慧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翟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客轿

赵淑萍

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

天蒙蒙亮,他就出发了。他穿了双半旧不新的草鞋,兜里塞了一双布鞋和两个馒头。出门前,特意经过儿子的房门口,顺手一推,这小子睡觉居然又没闩门。房里一股酒气,鼾声打得像响雷。“孽障,真是前世作孽,出了这个败家子儿。”郑店王长叹一声,步子沉沉地上了路。

“郑店王,出门办事?”路上的人半是招呼半是讨好。郑店王说:“姚城今日有滩簧班子,我去看看。”对方说:“你舍得跑那么远的路去看一场戏?”郑店王顾自走去,脚步轻盈起来。“死老抠,那么长的一溜店,还穿着破草鞋装穷。”招呼的人冲着他走远了的背影咒上一句。

出了竹岙村,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几句跑调的滩簧。他似乎想见戏场子里敲锣打鼓,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他没别的嗜好,就是恋着戏。到了横河镇上,几顶客轿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打他们做生意起,这土财主就没坐过轿子。哪一天他坐了,除非是他又娶亲了。可郑店王正常着呢,离开横河,想着自己不坐轿,等于又多了一笔进账,他心里乐滋滋地。

郑店王穿了一身做客的衣服,他不想让城里人看不起他,似乎,看戏就得有相称的服装。他跑这么远去看戏,可他从来没在竹岙村大大方方地看过戏。每年有草台班子在乡村巡回演出,每个地方的乡绅、财主、富农总归得出点钱,请村里人看几场戏。这于他,简直是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借故东藏西躲。开戏了,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面。他知道,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瓜子洋洋得意。他也怕村里人看见他,讽刺他只进不出。只有夜里戏演到后半场的时候,他才把那顶旧旧的绍兴毡帽往下一拉,鬼鬼崇祟地向戏台走去。今天,姚城有戏,他可以痛痛快快地看了。他一进城,见无人注意他,就悄悄换下草鞋,拿出崭新的布鞋套上,气派地往戏场走。

戏是白看的,姚城的戏班到底比村里的要好些。那个唱花旦的娘们还真俊俏,像一枝杏花一样新鲜、水灵。上午的戏等他去时就结束了,他很不甘心。中午,吃了两个冷馒头,在树荫下等。下午倒是完整地看了一场。傍晚,他狠狠心买了一碗凉粉和一包豆酥糖,嘴里眼里都不停地“吃”,那心也忙得蹿上台子。夜里八点光景,他恋恋不舍地离开戏场,满脑子还都是戏里的人在走在唱。想想住旅馆得花一笔冤枉钱,倒不如赶夜路来得凉爽,他又换上了草鞋。

月亮躲到乌云里,他高一脚低一脚,刚走出城不远,后面隐隐有亮光,原来是顶客轿上来了。渐渐地,亮光映出他贴着地的影子,影子如航船,直往前奔,等到身影缩回脚下,客轿超过了他。“今天尽是好运气,有轿子上的灯笼照路。”他想。

他前边,灯笼照出亮晃晃的路,再远就朦胧了。眼见到了岔路口,那客轿拐进了他要走的那条路,那是通向横河的路。他乐了,心里喊:“老天保佑,这轿正和我同路。”今天这日子择得好,不仅看了戏还借了光。

客轿一进横河镇,他揣摸,坐轿的人必定在这下轿,谁能这么阔雇客轿?肯定是镇上的阔佬。那么,

黑灯瞎火里,竹岙村的路就难走了,仿佛即将双眼被人蒙起黑布,他心里畏惧起来。

可是,客轿居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仍执著前行,穿过街路,转入了他熟悉的土路,那条路正通往竹岙村,这么巧,就像事先约定的一样。

灯笼照得土路清清楚楚。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村里,还有谁实力能跟他相比?要不,就是姚城的富商来村里走亲戚?赶夜路,一定有要紧的事儿。他的心亮堂堂的,想,这是吉兆。

不知不觉,客轿进了村。该各投门户了,可是,那客轿仿佛要照顾到底,径直往他要去的方向走。

不出一会儿,客轿竟然停在他家的院门前,他脑子搜了个遍,也没有姚城的亲戚。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正是他的儿子。

郑店王气得撵着儿子打。妻子推开门出来护儿子。那个晚上,郑店王家的院子,成了戏场。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孔颖达传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    ,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召天官集东都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慝扬玄感家得兔。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为,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 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三》节选)

语言文字运用(21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