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作者UID:19708797
日期: 2024-05-02
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历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出乎史,入乎道”,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中去把握。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①_________________。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强调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等。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②_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到创造新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象征。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驱力和凝聚力。对这种未来性怀有自信和自觉,正是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

(摘编自师英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一语出自宋代学者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以古视今,不难发现古代深厚博大的史学积累为当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传统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汲取、品味与借鉴。

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其一,求“大”。南宋朱熹曾言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意味着研读历史首先要立意高远,关怀宏大。无论治史还是治国,皆须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大方向,提炼大命题,把握大脉动。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体倒覆盖各类型,大构思方成就大手笔,无怪乎清代学者赵翼道:“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对比当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是至为关键的课题。

其二,贵“通”。先立其大,再贯乎通。具体而言,所谓“通”,首先要“博通”,即大量搜辑考察各类尤其一手材料或原始遗迹,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贯通”,即综合研究有关材料或遗迹,通过归纳概括引出结论;再次为“通识”,即注重在综合贯通中求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会通”,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道联系起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思维与整体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对中华文明探源过程启示很大。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绝非一人、一学科、一团队、一时代之事,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久久为功,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其三,崇“德”。可大可通,于是历史自然显露出德之光辉,我们的文明亦因之可亲可久。对待人类的文明历史,要能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不谋私利,不求速达,这样我们那些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才能如玉石般温润可亲,似高山般坚韧可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提示我们在进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注重揭示与阐释自身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求其大者,贵其通识,崇尚德性,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既有史学传统之重光,并赋予其新意,这正是“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的深厚意蕴所在。

(摘编自王学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现代文阅读II

麝香

蔡测海

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失去了晚上那种给人毛茸茸的、暖乎乎的感觉。黎明的雪地里真冷,她打了个寒颤。小花鹿安详地看着她,目光柔和,它窜出几步,又一回头,那眸子像是要诉说什么,然后它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森林里。

百合像小花鹿一样转了转眼珠子,她小时候听巴普(爷爷)说过,鹿是山里的吉祥神,它能引人离开凶险,摆脱困境,巴普好几次在森林里采药迷了路,都是鹿给引出来的。百合念完高小,后来又到县卫校培训班学过几个月,她不信神,但她相信巴普的话,巴普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草医,是山里的活神仙。

百合这样判断:小花鹿去的方向正是枪响的方向。哦,小花鹿,你真乖!你是来领百合出山哩!百合不觉得痛,也不觉得累了,她到附近的几棵野棕树上剥下几片棕片来,包住那些擦破了衣服的地方。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

深深的腐枝败叶上,盖着一层薄薄的雪,小花鹿的足迹辨不清,只留下一个个凹陷,一点接一点地伸向密林深处。他们依稀记得,昨晚的枪声是从那个方向传来的。其实,他们在昨晚听到的只是森林的回声,正好和枪响的方向相反,已经被克寨人从户口薄上除名的一男一女,正在向另一个世界走去。

起风了,树叶子轻轻地动起来,每一片树叶都发出好听的声音。微风像是长出好多嘴唇,含起一片片树叶,吹奏起木叶曲来,渐渐地越来越响,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树摇晃起来,整个森林摇晃起来。他们像跌落在山洪里的两片叶子,颠簸着,挣扎着,他们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比烂泥地更难走。他们一步一滑地扶住一棵棵树,向前移动。风时而把他们向左边一推,时而又把他们向右边一摇,把他们当成小草和树枝一样戏耍。对大自然的暴力,他们先是恼怒,然后彻底地屈服了,只顾粗粗地喘着气。

哦,真是累死人!

他们完全迷失了方向,来到一棵大树下,百合怔怔地,两眼一眨不眨地看着不远处的一棵树,那棵树后面又是一棵树,再后面是密密匝匝的许多树,真像一道没有边际的栅栏,在这栅栏里,他们像等候宰割的羊。这就是森林!两颗温热的泪珠从她那冰冷的脸上爬下来,她好像一下子落进了无底的窟窿,看不见克寨,看不见木楼,看不见木楼上那四季不断的炊烟。人要是只鸟儿多好啊!山神爷呀!我要回去,回克寨,回木楼!

森林又渐渐地暗下来。他们来到一个山洞口,她和他互相望一眼,停下来,然后钻进洞去,里面有些潮,但很暖和,从里往外直冒热气儿。他们从洞口的大树下抱回许多树叶,像兽类做巢一样,铺了一个地方,两人躺下,肚子就叫起来,两个人都觉得又饿又渴。

麝香起来走到洞口,抓了一把雪就往口里塞。

“放下!有毒!不要命了吗?”百合在他身后呵斥起来。

洞口的树上有两只松鼠追来追去,麝香抬头望着它们,然后往两只手上吐了口唾沫,一下一下很吃力地爬上树去,百合看着他把手伸进一个树洞,大把大把地掏着什么往衣袋里装。一会儿麝香溜下树来,气喘吁吁地来到百合身边,从衣袋里掏出一大堆栗子和榛子来。

两个人毫不客气地吃着从松鼠的仓库里借来的东西。

洞外有夜鸟的扑翅声,猫头鹰在嗬嗬地笑,远处有一种什么不可名状的声音传来,有一个大大的黑影子堵住了洞口,他俩吓得把嘴巴都捂起来了,不一会儿,那大大的、黑乎乎的东西从洞口缩回去,在外面转了几圈,走了,树林子里一阵哗哗地响。夜,这茫茫的森林的夜,像怪兽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什么都吞进去似的,他们把身子缩得很小很小。

“赶紧睡吧,明天接着赶路。”她悄悄地说。他们互相鼓励着,带着忐忑,带着希望,沉沉地睡去,他们相信一定会走出这渺无人烟的森林。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辛亥,皇帝即阼, 谒高庙。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

壬子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前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见于天,菑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固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1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着,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①_____________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②_____________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③这两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④_____________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