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928174
日期: 2024-05-02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4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庄子》中庖丁解牛、匠石运斧等生动事例都反映了古人对工匠精神本质的深刻认知:道技合一,独具匠心。以道技合一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立足新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智造业强国,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回归体现了对劳动者价值和生命存在的尊重,不仅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主体性、能动性,激发劳动者的创造精神,消解和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真正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对人的潜能开发、能力发展、精神境界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强调坚守但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注重开拓创新,要求劳动者把产品当作工艺品进行精雕细琢、追求卓越。新时代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劳动的创造性、自主性、智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要不断注重对技艺的革新,创造出设计新颖、品质卓越的劳动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在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下,劳动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精神、意志、智慧、创造等全身心地投入劳动过程中,达到与劳动产品完全融合,摆脱异化劳动的低智力性和强消耗性,使劳动不再枯燥乏味、机械单调,劳动者在劳动中不再受分工限制和束缚,使自己全方面的能力在劳动中都得到发展。同时,数字化劳动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使人的劳动逐步升华为真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对于工人而言,劳动仅仅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受折磨,而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幸福。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肯定了劳动的谋生性工具价值,但更深层次突出了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工匠精神的弘扬,将使劳动回归本真的模样,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体力、智力、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劳动者超越了劳动的“谋生”工具性目的局限,以劳动者的兴趣爱好和对所从事的职业精益求精的信仰为出发点,排除纷繁世界的功利性,摒弃浮躁,执着坚守,刻苦钻研。

在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下,劳动者在劳动中合理看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遵守基本职业伦理规范,担负起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的责任,树立质量至上、用户至上、服务社会的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专注执着的精神不断对产品进行改造、打磨,创造出品质优良、质量过硬的劳动产品,在为自身劳动的同时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劳动。因此,工匠精神不仅关注劳动者的自我发展和实现,更凸显了劳动的社会价值。

(摘编自李国娟《工匠精神:超越异化劳动的劳动解放》)

现代文阅读Ⅱ

同志之间(节选)

茹志娟

我们文工团要一分为两,各随部队出发,于是炊事房也就要暂时分分家。我这个才提拔的女上士,暂时就任事务长。我这边分到了老朱和老张两个。可是,临出发前,领导说炊事房工作忙、人太少,又临时派了一个同志来帮忙。

你道来的是谁,原来是团部通讯员小周,他跳跳蹦蹦地跑了来,嘴里又唱着自己改编了的歌:“月光下,有人找你谈话——原来是你的妈妈⋯⋯”我知道他人虽小,完成任务却十分坚决,是个好小鬼、好同志。但是,他们三个人凑到一起⋯⋯我,我说不上这关系有多么复杂、多么难以处理了。

要把这关系闹清楚,话得从小周说起。全团的同志都喜欢他,他和同志的关系也都很好,但他对炊事房老张的感情,却又和一般同志不同,关系特别亲密。老张对小周更是无微不至:从把着手教他打腿开始,一直到政治思想,都顾得周周到到。但老朱常看不惯老张的做法。他对老张说“人要成真金,就要放到火里去炼。你呢!偏要给他搭凉棚,造暖房。”小周也咬定老朱对自己抱了成见,再也解不开这个疙瘩。这晚上,走到半夜,队伍前面传下了“肃静”“不许掉队”的口令。因为这公路两头,四五里的地方就是敌人。可是在过公路以前,队伍蹚了一条河,在过河以后,我发现老朱不见了。团部说,不能留人联络。

他一掉队,尤其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上掉了队,大家都有些担心,不过能够安慰大家的是,老朱知道今天行军的路线和宿营地点,顶多他迟到一些。

到了宿营地了。又来了紧急通知,部队要立即出发。我一听愣了,老张正在挑水,把水桶一放,木鸡似的站住了,半响才说:“老朱怎么办?”

小周在解背包,这时悄悄地坐下,也没做声,两眼只是盯着忽闪忽闪的灯火。我考虑了一下,便到团部请示。团部表示部队立即有军事行动,不能派人等他,更不能把行动地点留下。老朱能不能回来,只有靠他自己了。

第二天晚上,小周不知哪里去了,后来一个老乡说,有个小同志出村去了。老张含着泪说道:“怪我,我知道他这两天尽转一个念头。要是部队现在又要出发,那怎么办呢?”我一听这情况,心里明白了。我来不及说什么拉过院里的大青骡,就朝昨晚来的路上飞奔。远远地,我看小周坐在一块石头上,脸对着山那边,正抽抽噎噎地在哭,一听我的声音,就转过头来,哭得越发伤心起来。我大声责问,他倒反而一头扑到我怀里,索性放声大哭起来,说道:“老朱不能回来了!”我只得拍拍他的肩膀说:“革命嘛!难免要有牺牲的。”好像要证实我这句话似的,远处响了两声冷枪,小周骤然抬起头,不哭了。“老朱他不会不赚他几个,白白牺牲的。”小周说着,慢慢地跟我回去。

“你不是说过,跟老朱再也搞不好了,怎么一下子那么佩服他起来了?”

“好不好都是同志嘛!”小周横了我一眼。

“要是他没牺牲又回来了,你跟他搞不搞得好呢?”

小周没回答,停了一会儿,听他抽着鼻子又哭了。“你等等。”他忽然停住脚,翻身又跑上山顶,找了一块大山石下面的平净土,用树枝迅速地在上面画道;“向西向南,小周。”写完对我说道:“他不一定牺牲,对不对?”

“对,快走吧!要是部队突然又要行动呢?”

清早,我们正忙着,忽见老张一脸的惊喜,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叫道:“你看看,你看看……”一手指着门外。我便跑到门外一看,也不禁跳起来欢呼道:“老朱回来了!”老朱浑身污泥,仍然挑了那副担子,不过,笋筐已摔扁了,扁担也断了,用树枝绑扎着,手里紧紧地拿着伙房里的那把菜刀,头发好像在两天之内突然长了许多,脸黑了,瘦了,面颊上还带了几点干了的泥巴,只有那对眼睛,仍炯炯有神。他站在那里,呆呆地,老张却给他笑得掉下了眼泪。老朱眼圈儿也红红的,但却大声说道:“哭什么?这也哭,眼泪不值钱了。”

我上前正要说话,小周已从屋里一步蹿了出来,扑上去就抱住了老朱。老朱一看小周,拼命忍住了眼泪,说道:“啊呀,你们让我放下担子嘛!”老张把他的担子接了过去,他才对小周说道:“你给我留的字,我看见了。”

晚上,我想回去早些睡。可是一走到伙房门口,忽听老朱在里面粗声粗气地说:“不行,不行,不能什么都给他弄现成。”我一听,吓了一跳。又是什么不行了?难道又吵嘴了?我偷偷从门缝里一张,见小周已安安稳稳睡着了,老朱和老张两个人各跨坐在一条长凳上,正给小周打那种最时髦的布条草鞋呢。

“好了,好了,你只要给他起一个头就行了,要他自己也动动手。”老朱说。

“那你怎么还往下打。”老张果然停住手,笑嘻嘻地吸着旱烟说道。

“我打好这一只,给他做一个样子。”老朱大概觉得自己说得太温和了一些,于是又十分严厉地朝老张瞥了一眼,说道:“宠,是宠不出好小鬼来的。”

他们正谈得热闹,我悄悄地进去,见老朱手里打的那只草鞋已快完工了,老张那一只打了一半,放在那里。我也不打搅他们,就躺下了。一会儿,他们没声音了,只听老张吱吱地吸着旱烟,老朱嘶嘶地撕着布条,嘴里轻轻地哼着:“月光下,有人找你谈话——原来是你的妈妈……”

我闭着眼,细嚼着“同志”这两个字眼,想笑,但不知为什么倒滚出了眼泪。

古诗文阅读(42分)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宾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 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节选自刘开《问说》)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