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8315834
日期: 2024-05-03
期末考试
阅读理解(33分)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也成为研究热点。笔者对某省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学旅行对学生影响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调查得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所示问题。

表 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

人数

百分比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193

63.90%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125

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55

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

42

13.90%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学旅行应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要根据各学段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精心选择研学地点,开发特色课程,形成学段衔接紧密、主题鲜明的系列研学旅行课程。以主题活动方式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高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两大类,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材料三:

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①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

②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

③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

④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

(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 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16日)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啸且徐行

王春鸣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中年而无用的我读到辛弃疾这句子,觉得特别痛快。趴在尘埃里放眼人生,我意难平,却能向谁撒气?也只有杯子、古人和风月这些“静物”了。

辛弃疾真是绝了,这世上多少人壮志满怀,最终却难以事成,偏就他会说“醉里挑灯看剑”,宝剑藏虚匣,壮志不得用,只有等喝醉了,在无人的暗夜里把灯点起来,举高,抽出剑看看——只是看看而已,因为并没有用武之地。

他生在乱世,他文武双全,他壮怀激烈,然而,他是个一生处处被掣肘的人,让一代代人与他共情共鸣。读《稼轩长短句》,那些长吁短叹、悲歌怒吼,赤子浓烈而悲愤的情感风云扑面而来,使我也替他恨极了那个王朝。每每想起他先上《美芹十论》,再上《九议》,南归40年却只有梦中一片金戈铁马,我很心疼他。这位生在沦陷之地的山东汉子,一派燕赵奇士之风,不受四书五经的约束。可是因为太把靖康之耻放在心上,他过了不如意的一生。他几乎不写诗,大约长短句比严整的律诗更能承载他复杂激荡的情绪吧。

夏承焘读了他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后点评:“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八个字恰当极了,辛弃疾从未老去,始终是这样一个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英雄男儿。与乱世狭路相逢,英雄未必能胜,辛弃疾终至消沉,却又到死不甘。我读他的词,那份沉甸甸的“放不下”,确实让人难过。

苏轼则不同。每每读他,我就想跟他喝一杯,浮一大白。他打动我的,是词作中透露出的那种文人气质。尤其是经历了很多世事、读了很多书以后,我就不由得和他有了一句一句的会心。“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清高疲惫的人,谁的心底没有这样的感喟?

苏轼兜兜转转、几番转折,把辛弃疾式的不平全部放下。在他的文字里,烟火气息、人间悲欢,很容易上升为玄思哲理。譬如我们看到“月有阴晴圆缺”,可能也会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进而发出“此事古难全”的叹息,但又有几人能想到还可以“千里共婵娟”呢?所以我们以为他通达超脱,实际上他并不乐观,只是在看破世事之后不断地安慰自己罢了。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很怪,大约是从陶渊明开始吧,一边“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边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在“五岳寻仙不辞远”之前,也曾得意扬扬地入京供奉翰林,几度失意之后入世之心不减,又踌躇满志地写下组诗《永王东巡歌》,直到被流放。他们归隐、遁世、寻仙,在一生中的某些阶段灰心丧气。苏轼从来没有真正归隐,遣怀之词的结尾也总是一派光明与超脱。然而,他让人感觉到更真切的放下和退避。他在风雨中吟啸徐行,可以说是名士风度,也可以说是“反正已经倒霉透了,随它去吧”。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写完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就把冠服挂在江边,长啸一声,驾舟而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听说此事的当地郡守吓得要死,以为“州失罪人”,到处找他,却发现他根本没有“江海寄余生”,而是在家里呼呼大睡。既然退无可退,不如原地待着吧。

我读《赤壁赋》,忍不住再三吟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类的句子,其中深沉的悲哀不言自明。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物的占有,都是短暂的,只有在永恒的自然、壮阔的宇宙面前,人才会有所领悟,再反观自身才会充满落差感。或许可以说,苏轼就是11世纪的海德格尔,他的诗文就是中国版的《存在与时间》了。精神文明的危机拨动了他的思想之弦,“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样的排遣,是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不得已。但苏轼是运用哲学之思、辞别日常俗务的高人,他擅长用三言两语让读者从他的厌倦、怀疑中“走出来”,无法决定存在与否,却可以决定如何存在,决定什么是适合做的或者值得做的。苏轼和他的词句,总是不吝于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所以,苏轼比辛弃疾更适合坐在我们对面。我读现代诗人胡弦的诗,同样很有感触:“如果你忧伤,漫天大雪都是你的。而穷人只要剩下的:几块牛粪,一只在雪中刚降生的羔羊。”所以我想,难过的时候也许不应该只是抬头看月亮,而应该去做一点体力活。“穷人并不难过,只是搬动较大的石头时有点吃力。”

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实地……

(有删改)

古诗文阅读(共4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旬月,改群牧使。《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修在翰林八年,知无不言。

五年,拜枢密副使。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六年,参知政事。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污蔑, 年六十,即连谢事,帝辄优诏弗。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语言文字与运用(共12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