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贵州省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学业水平测试题(一)

作者UID:16510593
日期: 2024-05-04
中考模拟
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阅读能力(共 15 道小题,50 分)
现代文阅读

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

王子君

“芦苇!”表姐亦男一声惊呼,欣喜地奔向水边的芦苇荡。河岸有坡度几许,表姐突然奔跑,实在吓坏了我们,连忙喊“小心点小心点!”要知道,表姐七十八岁了呢。

表姐却已站在河边,手握一枝芦苇拢在胸前,笑脸如花。

表姐来京,我请她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奥森公园”)一游。清洋河边,树木高耸,忍冬木红果晶亮,空气清悠舒畅。表姐却一眼看见了河畔的芦苇。表姐痴痴地望着芦苇,喃喃自语道:“我最喜欢芦苇。”她的声音很轻,但那话里饱含着的深浓情感,“咕咚”落进我的心。

表姐是我姨妈的二女儿。她出生在湖南邵阳,自小和姐姐、母亲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十岁又随祖父母去武汉定居。她的祖父、父亲都是教育家。祖父李剑农,为拯救苦难的中国,1906 年就加入中国同盟会,远赴异国求学,既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也是著名史学家。父亲李琮池,是生物学家、昆虫病毒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后,于1939年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践行他教育救国的理念。亦男表姐和我大表姐,都受祖父、父亲影响,投身教育事业,且颇有建树。表姐的一家是真正的教育世家。表姐后来做了省示范中学的校长,治校口碑不错,正直开明、坚忍不拔。

表姐回武汉后,发来了她在奥森公园的照片。照片中,那芦苇的紫红花穗迎着光,表姐笑靥如花,明艳而优雅。

我问表姐,你为什么“最喜欢芦苇”?

表姐说:我喜欢芦苇始于少女时代。最早接触它时还是幼年。那时父亲不在身边,母亲,窗前织毛衣时,常哼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影”,曲调有些哀婉。当时不懂何意,但日子久了会唱了。大学读《诗经》时才知道它出自那首《蒹葭》,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芦苇。我打小酷爱旅行,尤爱山林水泽。实地接触了太多的不同季节的芦苇,发现它生命力极强。水边、沼泽、山坡、盐碱地、湖边……不择地域,自生自长。苇秆细细的,高高的。柔柔的,却很有韧性,即使临风也不易折断吹倒,且摇曳生姿。我喜欢它的形象,喜欢它的性格。联想到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关但不曾被折断压垮,像极了芦苇;联想到为人处世,就该有芦苇那样坚韧坚强、自尊自爱的性格…

表姐嘱咐我,再去奥森公园时拍几张芦苇照发给她。

我去了奥森公园。天气晴好,那芦苇,花穗已经绽开,枝叶变成明亮的黄,雪白的花絮如的落在清洋河两岸,连绵不已,云、树、水、芦苇,影姿重重叠叠,秋色纯净无尘。

受表姐的影响,我对芦苇也格外留意起来。每次走到清洋河边,就想折一枝芦苇渡水到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在诗经《河广》中,浪漫的诗人站在一根芦苇上可以渡过浩荡宽广的黄河,我为什么不能凭一枝芦苇渡过小小的清洋河呢?

没过多久,北京突降大雪。隔天,我去看雪后的芦苇。

清洋河边,前两天还有着浓密的枯黄叶片的芦苇,大部分倒伏了,厚厚的积雪压在它们身上,乍一看,枝干折断,叶枯花败,凄迷凋零。但是,也有许多没有被压伏、带着芦花的芦苇仍在风中飘摇,低下、倾斜,就是不倒下,不折断,风一停,它们又挺立起来。红红的晚霞把芦苇染成橘褐色、暗红色、褐黄色、金黄色,有一种浩渺、魔幻、魅惑的斑斓光彩。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

我拍了照片发给表姐,表姐____。

“壮美!壮美!悲壮而不屈!看到没?风狂雨横,冰雪摧残,芦苇它就是不折腰,不倒伏,兀自昂然挺立!”

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表姐本该像芦苇花开一样的青春却黯然失色。在祖父和母亲与世长辞后,最懂她的爱人又突然去世,成为永远的痛……但她像芦苇一样,痛而不语,仍勇敢而美丽地前行。

我们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谁不是表姐,谁不是芦苇呢?在芦苇般起伏不定的生命旅途中,我们一次次被风吹雨打,一次次被雪压霜欺,承受着孤独寂寞、坎坷凄苦,但是我们不抛掷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一直激励自己不蹉跎、不堕落。我们挺起腰杆,向上向善向美。

这一夜我仿佛梦见了……

牵挂着芦苇,第二天下午,我去看它们。

真是奇迹呀,几乎所有的芦苇都直立起来了,而且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高大密实。叶子全成了金黄色,在晚霞的映射下,金光灿灿。多么奇妙的芦苇呀,越是深秋,越是壮阔!

我靠在一棵树上看芦苇,看了很久。云彩不想分散我的视线,凝住不动。心境明净清澈。

眼前的芦苇,是具象植物,又仿佛一个柔软而庞大灵魂的象征。

我看见在春天,万物复荣,自由生长,水面波光耀眼,湿地被芦苇和其他水草点缀得一片绿油油;我看见整个奥森公园的水系,因为许许多多这样的芦苇伴生而欣欣向荣;我也看见祖国万江河湖海、溪边池边的芦苇,茁壮繁茂,生生不息………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03月18日第14版,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

“天宫课堂”:中国科普新高度

张保淑

①“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在约400公里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乘组指令长翟志刚和航天员王亚平、叶光富携手开讲。在近1个小时的太空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而且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课堂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台多个频道和数个新媒体平台,此次“天宫课堂”向全球同步直播。

②“天宫课堂”始于2013年6月20日。彼时,神舟十号乘组成员、航天员王亚平在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的配合下,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并进行了天地互动交流。此后,“天宫课堂”开始成为中国开展科学知识普及的一大知名国家品牌。2021年12月和近日,“天宫课堂”两度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的3名航天员华丽转身为循循善诱的科学课教师,在九天之上向全球观众演示了一批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并揭示背后的科学道理,激发了世界各国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朋友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科普事业也迈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A 

③抛出去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玩偶没有沿抛物线方向下坠、落下,而是给人以沿着直线做匀速运动的感觉。一种过饱和溶液被从袋子中沿着短管挤出,在短管端形成液体球,而后悬浮于空中,被一条短棒一碰,液体球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很快通体“结冰”,成为一个冰球。植物油与水在小瓶中交融混合后却不能自己分离开,而用绳子拴住一端,再用手臂甩上一阵后,水与油成功分离了……

④“天宫课堂”不是教师自上而下单向讲解和演示实验的过程,而是有问有答的双向互动王亚平老师给学生们留下这样的问题:从地面上来看,空间站上近似匀速直线运动的“冰墩墩”该是什么运动状态呢?液态金属球在冷却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再辉现象?网友和地面课堂的学生也向航天员老师提出了多个问题。比如,空间站里流泪是什么感觉?空间站无容器实验材可以用来做什么研究?对这些问题,航天员老师给予了细致的回答和讲解。

                                  B 

⑤“天宫课堂”无疑是自带“流量”,天然具有吸引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特别是演示实验选择,教学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据了解,“天宫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精心选择航天员容易操作、实验效果容易观察并且与地面效果反差大的内容和项目。于是,人们看到“天宫课堂”呈现了一些微重力环境下,与物体运动、液体浮液体表面张力等有关的实验,被“潜水的乒乓球”、倒影人像的“超大水球”、附着于水膜上的“中国结”等新奇的太空现象深深吸引。

                                  C 

⑥通过3次授课,人们注意到,“天宫课堂”形成了““天宫’十地面课堂”互动的模式,地面课堂的设置每次都有变化。第一次授课时,地面课堂安排在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次授课时,地面课堂进一步划分为地面主课堂和地面分课堂,前者安排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内,后者则有4个,分别安排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第三次授课时,地面课堂沿用了主课堂和分课堂,前者位置没有变化,依然在中国科技馆。后者则有两个,分别设置在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

⑦地面分课堂的设置和调整变化无疑扩大了“天宫课堂”的覆盖面,让更多地方包括特别行政区的学生获得与航天员老师直接交流互动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天宫课堂”在努力扩大地面课堂覆盖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无限宽广的网络世界。比如,在第三次授课时,航天员在回答地面课堂学生的提问之前,首先回答了网友提出的两个问题,这将进一步激发网友们探求科学知识的热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3月28日第09版,有改动)

语言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写作能力(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