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云南省安宁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历史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作者UID:8464700
日期: 2024-11-14
期末考试
单选题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来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材料二:1912年冬,哈尼斯曾坦率地告诉德国驻伦敦大使李奇诺斯基:英国必须竭力维持大陆两个集团的均势,决不能听任法国被搞垮;因此这种爆发时,英国一定会站在法俄一边。威廉二世也是心里有数的,他曾说:“当斯拉夫族和日耳曼族进行最后斗争时,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将站在斯拉夫人和高卢人一边。”

——赵辉杰《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关系的演变》

材料三: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不过是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围绕是欧美人还是亚洲自己人对亚洲管理权的争夺,币中国人却阻止了日本人的“大东亚新秩序”计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对地震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震后,李四光根据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指出震源有可能向这个地区的东北方向发展。不久,在他所预计的地区又发生了一次地震。李四光根据同样的理论,对渤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提出预见。后来,在辽宁营口以及河北唐山发生地震的事实都证明这些预见是正确的。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多数中外地质学家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恢复经济和进行建设,急需大量的石油。……毛泽东曾十分担忧地对李四光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李四光表示他不同意中国贫油论。他运用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亲自指导全国石油普查工作。经过几年努力,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后来在那里发现了油田。

材料三: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也是与研究古生物变化、人类起源相关的重要课题。李四光对研究冰川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带领学生在野外实习时,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