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化学试卷库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6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自来水
B、 大理石
C、 二氧化碳
D、 空气
下列气体中,有毒的是(  )

A、 N2
B、 O2
C、 CO
D、 CO2
元素周期表中,钾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原子序数是19
B、 原子中核电荷数是19
C、 原子中质子数是19
D、 相对原子质量是39.10 g
下列材料属于合金的是(   )
A、 玻璃
B、 生铁
C、 陶瓷
D、 木材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氧气用于炼钢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 氮气用作保护气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加热液体
C、 取用固体药品
D、 检查气密性
2016年世界环境日,我国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自带布袋购物
B、 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C、 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氧化镁  MgO
B、 氯化铝  Al2Cl3
C、 碳  酸  H2CO3
D、 硝酸银  AgNO3
下列关于(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式中,正确的是(   )
A、 (14+1×4)×2+32+16×4
B、 (14×1×4)×2+32+16×4
C、 14+1×4×2+32+16×4
D、 (14+1)×4×2+32+16×4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C + 2CuO  2Cu + CO2
B、 4Fe+3O2  2Fe2O3
C、 CaCO3 + 2HCl= CaCl2 + H2O +CO2
D、 Fe + CuSO4 = FeSO4 + Cu
下列方法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是(   )
A、 闻气味
B、 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 观察颜色
D、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B、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C、 反应前后的每种物质均由2种元素组成
D、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为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 , 采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
B、 吸气时,应将A打开、B关闭,呼气时,则相反
C、 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变浑浊
D、 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

填空题

简答题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饮用桶装水。网上盛传“千沸水”(指反复多次烧开的水)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摄入一定量可导致中毒;此外,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还能形成强致癌性物质-亚硝胺,饮用会致癌。这是真的吗?

水中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还原作用,适宜的温度会使水中的微生物增多,微生物释放出的还原酶可将水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童贵忠、董智军等人对微生物检测的实验:

取15种桶装水与饮水机装配好,分别测使用过程(动态)中不同时段水桶内的水样。取13种桶装水(不与饮水机装配)静态放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

样品类别

动态实验样品(72小时)

静态实验样品(1个月)

数量

15

13

微生物超标数

14

2

微生物超标率/%

93.0

15.4

解释:使用过程中,随桶中水量的减少,空气进入水桶中也会带入许多空气中的微生物。加热时,桶内水温会达到微生物大量繁殖的适宜温度。

加热次数对亚硝酸盐含量是否有影响呢?我国在《GB 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亚硝酸盐(以NO2计)的含量规定为小于5 μg/L。

邹伶俐、张雪娇等人的实验:

取新鲜的桶装水放置在饮水机上,测定36 h内反复加热(共计181次)的水样,亚硝酸盐含量(以NO2计)检测结果如下表:

加热时间/h

含量/μg/L

0

0.67

1

0.73

3

1.12

6

1.23

12

1.81

24

2.44

36

3.53



取检验合格的14桶桶装水分两组(每组7份)静态放置,进行存放环境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以NO2计)检测结果如图。

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摄取亚硝酸盐的途径是蔬菜,通过人体唾液的转化,间接进入人体的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在300 mg/kg,人并没有因为食用蔬菜而导致亚硝酸盐中毒,由此可知“千沸水”中的亚硝酸盐不足以使人中毒。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亚硝酸盐能致癌,在正确使用饮水机的前提下,“千沸水”不会致癌。反复煮沸的水,只是活性降低了,不易被人体细胞吸收。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题

科学探究题

计算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