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语文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作者UID:10360397
日期: 2024-07-03
期末考试
积累与运用
阅读理解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

李华

    ①古人有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语的范畴到底是人文,还是科学?若我们不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一时、一地、一物,而是大胆跳脱躯壳,超越短暂生命以遍览人世沧桑,大胆凌空思维,脱离地球以通观宇宙,我们则会发现,在大智慧的大格局大气象中,古人不囿于人文而深论了人文,不囿于科学而深阐了科学。这是因为,两千多年前的智者不是单独地考察世态人情,也不是单独地思考科学规律,而是以恢宏的容量将天、地、人共同放在一个宏阔的框架下进行全局、综合的考量。

    ②人文,就是人为了观察自身,探索自身,修正自身,提升自身;科学,则是人通过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最终通过理论和技术为人服务。一者始于人,归于人,一者始于自然,归于人,两者最后都要在人身上实现融合,即便在历史时间的轴线上出现生长差异,不一定时刻同步,但也必会相互追赶,最终携手,达于至善。

    ③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2016年5月底,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讲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6个月后,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又讲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必须以科技强国,又必须以人文固本。不以科技立国,就不能在日渐拥挤、竞争激烈的地球上保身立足,不以人文固本,就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坚守民族身份和传统信仰。所以,有人说,没有科技的国家,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的民族,不打自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技强身,人文强心,要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震古烁今的大目标、大功业,科技之强健有力躯干和人文之浩瀚涵容灵魂需融合为一处,不分彼此,才有可能攀上历史的新台阶,在前无古人的新区城,缔造建设前所未见的新文明。

    ④创造创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相互滋养。新的文明必须建筑于成千上万个思想创造和浩如繁星的物质创新之上。这些创造和创新,大如国家的体制,中如城市的管理,小如企业的制度,微如产品的改进,不论从历史的经验中考寻,还是从广泛的调研中搜索,都要依托受限于现实科技的载体,论证于千千万万具体个人的感受和评价。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一个高效有力的体制,一个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一个降低交易成本的公平制度,一个受到欢迎的产品,都必须是科技和人文的高度结晶体,实践方案必都施行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平台,执行效果亦必求问于熙熙攘攘的万千庶民。在创造创新的过程中,没有人文的科技是残缺的科技,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唯有倚重对方,才能更好地建树自身。

    ⑤个体实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兼备为用。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追求。当今时代,没有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离得开手机、电脑、互联网、汽车,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当代科技而获得便利,科技已经成为承载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工具,科技保障了我们最共性、最基础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努力融入现代社会,获得相应的资源保障,享受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没有这些保障,我们会感到极大的不适。但仅拥有这些,又绝不足以让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因为技术带来的便利能帮功我们升华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工作生产效率,但还并不足以帮助我们破除思维边界、拆除思想藩篱、触摸深层灵魂。当科技的边界得到更大的横向扩展,我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就需要得到更纵深的挖掘。

    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依靠科技变得强大,这样我们才能按照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有尊严地在地球上自由生存;我们雕刻在现代科技上的顶层设计、管理方法、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要有历史的浑厚淳朴感和更多的人性关怀自觉,这样,由人创新出来的东西,才能获得人心的支持而长青不衰;我们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的选择越多,可以乘坐航空器飞行的距离越远,就越要增加灵魂的质量和定力,因为一个微末的偏差可能让我们离自己的初衷更加遥远。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老柿树

陈敏

    ①外爷家的院落前,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柿树,高十丈余,树身硕大,傲立挺拔,遮住了一片天。没人知道它的年龄,据我外爷说,从他记事起,它就那么高,那么大。

    ②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老柿树是我儿时的伙伴,柿树叶子圆润油亮,层层叠叠,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遮住了半个院子。我们坐在树荫下编织草帽、剥土豆,躲在树后吓唬暮归的大人小孩。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痛惜。

    ④单说这爱吧,从夏到秋,柿树便舔欢着每一个行走在树下的人。仅那些从树上落下来的红艳艳的灰包蛋柿子就解了不少人的饥渴。

    ④老柿树从不歇枝,年年枝繁叶茂。秋季柿子成熟时,外爷就慷慨地唤来左邻右舍,让他们随便摘,随便拿。生活在大树周围的邻家都得了树的恩惠,门前房后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饼、柿皮、柿轱辘,而我外爷则在最后才收拾残局,将那些碰坏了的没人要的柿子统统压进一口大瓮,开始预备酿制春节的“年酒”。柿子酿出的酒浓郁、醇香,是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家宴陈酿”。

    ⑤但它同时又是一棵烦恼树。老树除了招来各种鸟儿在上面筑巢外,也招来了猫头鹰。猫头鹰向来被视为“凶鸟”,只要它一叫,村里定有人驾鹤西归。这几乎很灵验,为此,我外爷经常在冬夜里,披衣下床,扛着竹竿出门,驱赶停留在树枝间叫声沉闷恐怖的猫头鹰。老柿树因此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说谁在夜间从树下过,朝树根浇了一泡尿,结果闹了一夜肚子;谁将坠落在树下的鸟窝捡回家煨了炕,没过几天房子便着了火。更为不幸的是有一回,一个男孩上树摘柿子,惹怒了隐藏在枝叶间的一个马蜂窝,被蜂蜇得坠下了树,摔得不轻。他刁蛮的爹带着人马、锯子、刀斧恶狠狠赶来伐树。一村人都来看热闹,我外爷搂着树身说:要砍就把我也砍了吧!记忆中,那些大人因树吵吵嚷嚷了一个下午,最后我外爷外婆给那个小孩送了半年的饭。

    ⑥不过,也有不少美好的传说:情窦初开的男女碰巧在树下相遇,他们的爱情便能生根发芽,修成正果;花开时节,从树下经过的准妈妈被柿花击中了头,定会生出个漂亮的女娃娃,被落下的柿子击中,一定能生个男娃……

    ⑦这些传说让人们对老树更多了几分敬畏。

    ⑧树木不老,人易老,人亦变。家乡在外爷外婆去世后一夜巨变。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都外出或打工或安家,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留了下来和古树一起见证着世间的沧桑。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

    ⑨外爷的家也换了主人。新主人是我的一个远房舅舅,他对老树还一无所知,一搬进去就扬言要砍掉遮住了院子阳光的老树。他给树列出了五大罪状,消息传到我耳朵,我的心犹如针锥。我在哀伤的同时又默默地在心里为树祈祷了一番。

    ⑩半年后,出差路过家门,忐忑地将头伸出车外,将目光落在老树的地方,心突突地跳,想偷偷看一眼那棵长在我心中的古树是否还尚在人世。

    ⑪大树依然昂首挺立在那里。我顿时乐坏了。哪路神仙保佑啊,我儿时的伙伴没有被砍。它还在。我像拥抱久别的亲人一样,冲出车门,奔向树,紧紧搂抱,隐约瞥见舅舅一步步向我走来。

    ⑫我用诺诺的声音询问老树没有被伐的原因,听到的却是舅舅做的一个梦。

    ⑬老树将被砍伐的前一天晚上,舅舅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见黑色的天空闪出一道光,顿时狂风大作,树干和树枝摇摇欲坠,仿佛在与风暴对话,他听不懂它们的对话。

    ⑭突然,一声巨响,古树倒向一边,强风吹来,异常剧烈,整幢房子摇摇欲坠。

    ⑮他在里面吓坏了。天哪,如果大树倒向他的房子,家毁人亡就在眼前。

    ⑯他赤身裸体奔出门,向大树喊:别倒下去,挺住,你会挺住的,你不会倒的。他伸出双臂将其抱住,设法将它立稳……树枝在风中摇摆,呜呜咽咽的,像在哭泣。突然,树干剧烈摇晃,脚下的大地在抖动。此时,梦醒了。

    ⑰以为是地震,舅舅从床上爬起,直奔窗户,推窗望去,外面风平浪静,老树依然安静地站在晨光中,他的心才缓缓放了下来。

    ⑱舅舅说,他砍树的念头在梦醒之后就断了。

    ⑲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苗族服饰:人间最美丽的彩虹

材料一:

黎峨道中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

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初嫁女,

花苗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②仡佬(ɡ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钢、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 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作“兰娟衣”的女装。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材料四:

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自然生长。

(摘自《服装》,有删改)

综合性学习
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