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一览众山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雄心壮志,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气风发,从“晨兴理荒秽,”、“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恬淡,到“千嶂里,”、“大漠孤烟直,”的壮阔雄奇。古往今来,大自然素来是高雅精神、健康旨趣的源泉。如果子孙后代面对的是荒山沙漠、黑臭水体,哪里能有先人那样的情怀和审美?大自然必须得到珍惜,否则那“,落英缤纷”的美好只能是孩子画笔下的图景,那“,鸡犬相闻”的景致只能存在老人的记忆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纵观习近平历次重要讲话发现,他曾数次引用古典诗句、谚语阐述思想。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殷殷期望,寄意深远。习近平在2012年2月14日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上说:“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的下一句应该是“①”。在2012年2月20日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说“中国有句谚语叫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谚语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②,”有异曲同工之妙。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说:“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这句诗的下一句应该是“③”。在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说:“‘④,。’(《论语·述而》)我今天来同大家座谈,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和建议。”在201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说:“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⑤,。(《论语·雍也第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富贵不能淫,⑥,’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说到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时,使用了杜甫的名句“⑧,”。
战争是古代文人书写不尽的题材。“黑云压城城欲摧,①”,描写了战争形势的紧迫;“②,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③”,风雨飘落的夜晚,诗人梦想一身戎装,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④,长河落日圆”,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⑤,”,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正面刻画了将士们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⑥,,必以情”,则是理性分析作战的先决条件。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养育了文化的地气,文化滋养了山水的灵性,从此:山水里有了惬意生活,陶渊明浅斟慢吟:“采菊东篱下,”;山水里有了如画长卷,李太白奇思妙想:“,双桥落彩虹”;山水里有了旷达心胸,亭中醉咏:“,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里有了绵绵情思,温庭筠淡写热盼:“,”;山水里有了千古离愁,:“,”。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离别之际,诗人内心难免感伤。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看似平静闲淡,却也借夕阳青山表达自己的不舍:“,。”
浓浓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表达眷恋,如元稹以水、云喻人,吟唱“,除却巫山不是云”;或寄托抱负,如李白饯别李云时,高歌“俱怀逸兴壮思飞,”;或用以劝勉,如诸葛亮在出师离朝之际,劝勉刘禅“,”(亲贤远佞之意)。
送别诗也不乏气象雄浑之声,王勃送杜少府时“,”两句就意境开阔,尽显豁达豪迈。
诗词蕴志理,凌云壮怀高山不敌,那是“,一览众山小”;吐故纳新生生不息,那是“海日生残夜,”。诗词有情味,最感伤的是旧情难续,(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最美的祝福是明月遥寄,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文有胸襟,心中怀天下,“,”(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开书卷:一抹山色能引发遐想,“水是眼波横,”;一江流水能激起感慨,“, 不舍昼夜”;一株青莲能触动心弦,“香远益清,”;一轮明月能寄托祝福,“但愿人长久,”。
诵读经典:品味刘方平《月夜》中“,”的喜悦,领略杜甫《望岳》中“,”的豪气,感受古人“,”的友情……曾经淡忘的情景,曾经模糊的面容,就能与你隔空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