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17届安徽省六校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日期: 2025-04-09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共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类似的符号还有规律地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这些符号(    )

A、 具有记事、传达信息的特点
B、 表明汉字己形成完整体系
C、 是商周甲骨文字的范式
D、 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
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时誓师说:“济济有众,咸听朕言。……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这表明(    )

A、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B、 禹君主专制地位的确立
C、 禹已掌握最高王权
D、 “禅让”观念的消除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

A、 外儒内法的思想
B、 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
C、 “天人合一”思想
D、 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
魏晋时期,士大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对“三玄”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了玄学。玄学(    )

A、 是对逃避现实思想的集中反映
B、 是理学的思想理论来源
C、 以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巩固为背景
D、 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
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选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世家大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这种现象(    )

A、 维护了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
B、 加深了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加强了皇帝直接任免官吏的权力
D、 巩固了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唐朝一些地主和农民开始签订契约文件,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租种期限、租田数额和田租数额。这种契约性的租佃关系的出现(    )

A、 加重了地主的盘剥
B、 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
C、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D、 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

A、 反映了人民的理想追求
B、 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大发展
C、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对于二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对此评价合理的是(    )

A、 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
B、 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C、 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
D、 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
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之后一度销声匿迹。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 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 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 农村中“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 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发展史反映了(    )

A、 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压缩
B、 法律适应的主体范围的扩大
C、 法律的正义性得到增强
D、 法律的时效性日益明显
僭主政体兼具君主专制和体现民意的两重性,是早期王政时代向民主政治的过渡形态。由此可见僭主政体(    )

A、 比君主政体更加优越
B、 扎根人文主义思想
C、 促进民主政治的形成
D、 是民主政体的变式
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

A、 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发生转变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D、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据统计,美国建筑工业的产值从1919年的120多亿美元增长到1928年的近175亿美元。同时,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产量从1919年到1929年增加了64%。其部分原因是(    )

A、 制定实行《工业复兴法》
B、 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广泛应用
C、 美国政府放弃金本位制
D、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 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D、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的欧洲核心国家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

——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

材料二:英国加入欧盟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申根区、欧元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债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全民公民公投中,最终决定退出欧盟。

——整理自《环球时报》

材料三:欧委会主席容克坦承,欧盟当前“不够欧洲”、“不够统一”。总体看,德国在各领域“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法意等大国既合作制衡;英国威胁“退欧”谋求利益最大化;南北欧洲、新老欧洲裂痕加深,利益折冲与博弈加剧。尤其是在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立场分化,矛盾加剧,民众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上升,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挑战;本轮希腊债务危机跌宕起伏,希腊一度面临“退欧”风险,虽最终就改革换救助达成协议,但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谈判中,德、芬、荷等国立场强硬,法、意、西等国较为缓和,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

——《“困与进”:欧盟一体化何去何从》《当代世界》2016年3月刊)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