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17届湖北省荆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日期: 2025-04-15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法国学者费奈隆在评价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点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雅典全体民众对国家大事享有决策权
B、 演说辩论是雅典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C、 缺乏法制规范的民主容易被误导煽动
D、 智者学派引导雅典城邦民主繁荣发展
罗马法中有这样一个程式:“如果A欠B钱,则判C向B给付”。其中A为奴隶或家属,B为第三人,C为家长。这体现了罗马法(    )

A、 转嫁责任,违背了法律公平正义原则
B、 维护奴隶权益,其债务由奴隶主承担
C、 保障债权人利益,由家长承担附加责任
D、 简便易行,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胜利
1853年5月,马克思撰文指出:“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马克思在材料中主要说明(    )

A、 中国革命将加剧欧洲工商业危机
B、 太平天国运动将阻断中外贸易
C、 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将落空
D、 中国发动自卫战争以抵抗列强
中共二大宣言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一宣言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功绩是(    )

A、 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B、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C、 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 奠定了探索中国革命基本规律的基础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沙俄政府内务大臣玛克拉科夫就预言:“可能在新的战争结束之后俄国骚乱重起。”这主要是因为(    )

A、 垄断资产阶级掌控国家政权
B、 自由主义思想在俄国影响深远
C、 战争会加剧俄经济和政治矛盾
D、 军事失败必然引发俄统治危机
宋朝方志学有了新的发展,开始由“地理”扩充到人文、历史方面,人物志和艺文志在地方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朝方志学得到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

A、 典章制度史研究传统的继承
B、 统治者对史学社会功能重视
C、 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兴起
D、 程朱理学对史学走向的影响

下图为清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    )

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 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
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 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
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

A、 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
B、 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 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 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伯曾说:“贸易公司是国王的正规军,法国的工场则是他的后备军。”材料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    )

A、 推动商业资本转向工业资本
B、 专制王权能保障经济持续发展
C、 工业生产向城郊和乡村扩散
D、 推行重商主义发展海外贸易
阅读下面的英国农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年份

比重

1840

22.7

1860

18.7

1890

10.2

1900

8.4

A、 英国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B、 世界形成初步的国际分工
C、 英国劳动力向海外转移
D、 圈地运动使农民涌入城市
新中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在许多地区,中农在农村人口中的比例由过去的20%上升为80%左右,贫雇农则由70%左右减少到10%左右,而且在逐年减少中。材料表明(    )

A、 农村土地私有制得到根除
B、 农民个体经济成为农业的主体
C、 建立起初步的互助合作社
D、 保护富农的经济政策得到贯彻
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 )

A、 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B、 确立“贸易立国”发展战略
C、 增加公共开支以促进就业
D、 压缩公共开支,发挥市场作用

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在19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民族国家越强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

——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内地的改革者,如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郭嵩焘通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到20世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族主义。

——摘自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