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物试卷库

北京西城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1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为清水
B、 用解剖刀从鳞片叶的外表面刮取一块材料
C、 盖盖玻片时使它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D、 染色时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某同学构建了一个关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特点的分类关系图(下图)。请指出甲、乙、丙依次代表(   )

A、 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C、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
D、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埃及斑蚊是传播某种传染病的媒介,某地区喷洒一种杀虫剂消灭埃及斑蚊,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效果愈来愈差,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杀虫剂品质不稳定
B、 埃及斑蚊的适应力特别强
C、 能抵抗杀虫剂的埃及斑蚊存活下来且大量繁殖
D、 杀虫剂造成埃及斑蚊产生抗药性变异
将草履虫放在清水中,它不会由于过度吸水而导致细胞涨破,其原因是(   )
A、 草履虫细胞内的浓度与清水的浓度相等
B、 草履虫有细胞壁,限制了细胞的过度吸水
C、 收集管和伸缩泡能收集并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D、 草履虫可以通过胞肛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下列关于细菌的描述中,与其分布广泛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个体小,易于传播
B、 繁殖速度快,数量多
C、 细菌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
D、 有些细菌可形成芽孢以抵抗不良环境
某小组在研究有关蚯蚓的问题时拟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蚯蚓为什么在雨后爬出地面—调查法
B、 蚯蚓是如何运动的—观察法
C、 蚯蚓是否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观察法
D、 蚯蚓对人类有什么益处—文献研究法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A、 细胞核
B、 线粒体
C、 叶绿体
D、 细胞膜
下列常见食品不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成的是(   )
A、 燕京啤酒
B、 蜂蜜酸奶
C、 王致和豆腐乳
D、 北京果脯
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动物静止不动时,就不具有任何行为
B、 飞蛾扑火与鹦鹉学舌都是学习行为
C、 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D、 学习行为仅由环境因素引起,与遗传物质没有关系
下列关于被子植物生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体积增大实现的
B、 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钙的无机盐
C、 无土栽培时只要提供充足的水分,植物就能健康生长
D、 植物根部细胞数目的增加主要通过分生区分裂实现的
下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A和物种B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物种B可能不如物种A高等
B、 物种B一定比物种A结构复杂
C、 物种A的出现早于物种B
D、 物种A一定比物种B的数量多
下列微生物中,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的是(   )
A、 侵染植物的病毒
B、 传染病致病菌
C、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D、 寄生的细菌和真菌
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 同科比同纲包含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多
C、 分类单位越小,生物间共同特征越少
D、 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生活环境
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物种非常丰富,各种资源用之不尽
B、 我们国家已经全面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需要再进行生态修复
C、 实现绿水青山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开发旅游资源,获得的经济价值
D、 金山银山指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还包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
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推动着生物学不断向前发展。以下几位科学家与他们的重要成就,对应有误的是(   )
A、 林奈——提出双名法
B、 达尔文——发现并命名细胞
C、 孟德尔——发现遗传学基本规律
D、 巴斯德——证实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
春秋季节易发于婴幼儿群体的“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对该病毒的相关研究中,不科学的是(   )
A、 研究药物,阻断其繁殖
B、 进行减毒灭活实验,制成疫苗
C、 展开传染病学分析,研究其传播的途径
D、 借助光学显微镜,研究其细胞结构特点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 生物是按照由小型到大型的规律进化的
C、 对始祖鸟化石的研究证明鸟类与爬行类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D、 哺乳类是由古代鸟类经过长期进行形成的
下列关于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蜥蜴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适合水陆两栖生活
B、 仙人掌叶片特化成刺,适于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生活
C、 鲫鱼身体呈梭形,体表被鳞,适于在水中游动生活
D、 蛔虫消化器官简单,适于在人体消化道内寄生生活
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如图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②表示呼吸作用
B、 乙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丙、丁数量的多少
C、 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积累最多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很多行为与做法都有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下列行为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 运动前进行适度热身——避免运动损伤
B、 帮搁浅的鲨鱼及时回归大海——帮助其恢复正常呼吸
C、 真空保存肉类熟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D、 移栽幼苗时带一坨土——避免水分散失
如图所示,甲细胞经分裂形成乙、丙两个子细胞,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无法判断甲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
B、 乙、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均为甲细胞的一半
C、 甲、乙、丙三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相等的
D、 细胞分裂时细胞质先分裂,随后细胞核和细胞膜分裂
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下列关于爬山虎叶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片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构成植物的营养组织
B、 气孔位于叶片下表皮,白天全部开放,夜晚全部关闭
C、 叶脉结构构致密,只对叶片起到支待和保持的作用
D、 叶片没有重叠的均匀分布,可以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综合题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目前世界已知的螳螂约有2000多种,中国已知约147种。

北京市常见的螳螂主要是中华大刀螳和广斧螳(见图1)。中华大刀螳体形窄长,形状和颜色类似狗尾草的叶片;广斧螳则体形较宽,形成和颜色类似柳树叶。中华大刀螳主要在草丛中矮灌丛中捕食蝗虫等昆虫;而广斧螳则主要在乔木上活动,捕食树上的蝉和毛虫等。它们依靠体色和体形成为了一流的伏击手;当发现猎物,然后竖起上半身,抬起镰刀似的前足(图2),耐心地静待,等到猎物接近了,先作瞄准,然后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足”到擒来。

到了秋季,这两种螳螂都会在灌丛中产卵,卵块外面都具有起保护作用的卵鞘。中华大刀螳在灌丛中下部产卵,卵鞘厚且蓬松柔软,可以抵御严寒和蝽的刺吸,但容易被鸟类撕食。而广斧螳则在灌丛的枝条顶端产卵,卵鞘薄且硬实,可以抵御鸟类撕食,但耐寒能力有限,容易被蝽吸食。有趣的是,两种螳螂的若虫在春季孵化后,先无食欲,而是处于一种“暴走”状态,到处奔跑几个小时后,才开始取食食物,这种行为避免了兄弟姐妹间争夺食物,提高了存活率。

此外,螳螂为肉食性动物,在农林区可以捕食多种害虫,对农林区害虫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位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早在约3000年前,库布齐树木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后来,气候变得干冷多风,沙源祼露,加之这里战乱不断,无节制的开垦放牧,沙漠渐渐形成,动植物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最终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

1988年库布齐启动生态恢复项目,当地人民利用“甘草固氮治沙改土”技术种植甘草,改善土壤效果明显。甘草固氮量大,一棵甘草就是一个固氮工厂。因为在甘草的根部生活着根瘤菌,根瘤菌从甘草的根中吸取营养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把空气中氮气固定下来,转变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含氮物质,增加了土壤肥力,把大面积沙漠变成有机土壤。在土壤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人们开始种植多种不同植物,如肉苁等中草药以及花棒、杨柴等牧草,在沙漠中形成了一道道绿光长廊,牧草为散养的绵羊和土鸡提供饲料,禽畜的粪便能够进一步改良土壤,又促进牧草生长,良好的生态循环体系初步建立。

经过科学治理,如今成片的胡杨林、沙柳、梭梭树给曾经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衣。除了鼠蝗虫等原有动物,绝迹多年的狼、狐狸、山鸡、野兔、苍鹰等野生动物也重回这里安家,生物种类增长了10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恢复。随着水量的增加和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库布齐沙漠中原有的七星湖变得更加秀美,已经成为天鹅迁徙的必经之地。2013年夏天,消失千年的丹顶鹤也出现在库布齐。库布齐沙漠生态的修复,开启了荒漠的“绿时代”也是人们治理沙漠的成功案例。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