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6讲 1894—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

日期: 2025-04-16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马关条约》在日本下关市的春帆楼签订,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开始的意思)于甲午之役”字样。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  )
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的客观形势
B、 甲午海战中日本失利对国力的削弱
C、 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 甲午中日战争过程非常惨烈
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约( )
A、 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B、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 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D、 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 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 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 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
B、 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
C、 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D、 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
B、 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侵略的重要方式
C、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D、 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
甲午战后至有清之末,清政府多次举借外债,所欠外债如下。据此可知(    )

注:以上各项借款,约占赔款额三分之二。

A、 庚子赔款全都先由西方列强垫付
B、 列强借此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
C、 清政府被迫最终将外债悉数偿还
D、 其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下列对“同盟会党员证”(下图)的释读,不准确的是(   )

A、 此证应颁发于1905年之后
B、 说明同盟会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C、 这里的“中华国”指的是中华民国政权
D、 属于直接史料,对研究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有较高的价值
如图为北京某历史时期的地图,该图可以佐证(  )

 

A、 《南京条约》开放北京成为通商口岸
B、 《天津条约》同意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马关条约》规定可在北京开设工厂
D、 《辛丑条约》允许各国驻军保护使馆
下图中的情景出现于(  )

旅顺大屠杀

A、 抗日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 《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下列所引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对我国民族工业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的是(    )
A、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

A、 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 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 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 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制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备注:“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信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材料二: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想在中国夺取港湾,但当时美国尚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又掀起了反战运动。在这种形势下,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千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利益均沾”原则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发展。

材料三: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历史认识是多元化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看问题立场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战争的后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研究述评》

材料二:甲午一役的失利井非洋务远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侨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四: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制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备注:“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信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材料二: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想在中国夺取港湾,但当时美国尚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又掀起了反战运动。在这种形势下,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千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利益均沾”原则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发展。

材料三: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