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日期: 2025-04-02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1928-1933年,工业总产量增长了1倍多。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B、 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 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D、 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奥地利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在描绘列宁在1917年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写道:“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茨威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 列宁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帝国的专制制度
B、 列宁领导的革命的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
C、 列宁当选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对资产阶级是沉重的打击
D、 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一战,符合人民意愿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    )
A、 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
B、 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
C、 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
D、 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    )
A、 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
B、 改革忽视优先发展重工业
C、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 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19年7月有人攻击俄共(布)实行一党专政。列宁却这样回答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而且我们决不能离开这个基地。”材料说明(  )
A、 列宁时代已经奠定一党专制的基础
B、 苏俄欲巩固政权必须多党联合执政
C、 这是斯大林模式对苏俄经济方面的要求
D、 一党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由之路
1928—1929年,苏联与美国签署了132个技术援助合同,涉及煤炭开采、汽车拖拉机制造、收音机和各种仪器的生产。与此同时,苏联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苏联也派出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这说明苏联(  )
A、 实行新经济政策多错并举建设社会主义
B、 抓住世界缓和局势与西方贸易互通有无
C、 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快速建成工业化强国
D、 利用大危机借助西方科技实施一五计划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A、 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 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人民政权通过的决定中,最能反映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水平的选项是(    )
A、 同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战争
B、 建立人民委员会取代临时政府
C、 土地国有,劳动者使用
D、 选举列宁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

A、 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 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C、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 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这说明了(    )

A、 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B、 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C、 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
D、 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
丘吉尔在谈及对斯大林的评价时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这主要反映出(    )
A、 苏联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基础
B、 英国意欲学习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C、 西方对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态度宽容
D、 斯大林模式在某些方面仍有可取之处
列宁认为:“农民不是社会主义者。如果把农民当作社会主义者来制定我们的社会主义计划,那就是把这种计划建立在沙子上。”这种认识(  )
A、 意识到战吋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
B、 奠定了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C、 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效果
D、 不利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材料分析题

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