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福建省龙岩市2019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查试卷

日期: 2025-04-01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西周贵族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之分。战国时秦国推行二十级军功爵制,平民也可因军功获得爵位,此为各诸侯国效仿。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B、 社会转型带来社会结构变动
C、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D、 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
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术、孝、义”。这说明当时(    )
A、 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趋势
B、 道家学派已经湮没失传
C、 官方主导了“百家争鸣”的方向
D、 儒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下表是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的地域分布统计,这反映出()

A、 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B、 北方农业发展环境改善
C、 政治中心逐渐向东转移
D、 南方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汉朝实行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唐代实行台谏相辅,而明清则实行台谏合一。这一变化()
A、 弱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
B、 强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
C、 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
D、 加强了监察机构的权威
明太祖曾实行“巾帽之禁”,规定“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这反映了当时()
A、 传统经济政策得到强化
B、 农民的生活已相对富足
C、 采取措施鼓励农民消费
D、 纺织品使用有严格规定
据统计,1850年英国对华出口的工业品较1844年少了约75万英镑;同期,英国输华的纺织品总值也低于1845年的水平,1854年甚至降到64万英镑。这一现象()
A、 表明中国棉纺织业具有技术优势
B、 成为英国对华发动新战争借口
C、 说明英国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反映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放慢
据严复年谱记载,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西学课程有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而对中学课程则未作严格规定。这种课程安排()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C、 违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
B、 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C、 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 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
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基本建立
B、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 “一五”计划指标已超额完成
D、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问题初显
1986年8月邓小平提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大原则是共同富裕。”随后这句话传遍全国,成为我党的共识。这体现了我党()
A、 首次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观念
B、 确定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决定
C、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创造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新模式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宗教题材的绘画一直占绝对优势,但世俗绘画的比例也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
A、 人们的宗教信仰已经发生变化
B、 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裕
C、 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一定的发展
D、 绘画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的一些情节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某种历史现象。下表讲述了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片段,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妇女外出活动增多
B、 女性工作权利获得保障
C、 传统社会观念变革
D、 工业革命激化社会矛盾
观察漫画,图中斯大林正在防守,篮球上写着“马歇尔计划”,球框上写着“欧洲复苏”。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A、 当时苏联的实力不足与美国抗衡
B、 美国控制和利用西欧以遏制苏联
C、 苏联着意维护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D、 欧洲经济的复苏与美苏利益无关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疾疫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只是有时会临时性采取一些救疫措施。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他们请医生尽力诊治,施医送药,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积极刊刻散送药方,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等

材料二  清末,北京沿袭旧制,尚无专门的疾病防治机构。后来,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与此同时,新设的中央防疫处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面对来自环境的压力时,沉着应对,在整合和利用医疗卫生组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过程中,将疫病防控与国家改造和社会移风易俗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资源整合方式,发挥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建立及时快捷的反馈与纠错机制,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化“危”为“机”,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

——王冠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整合政治资源防控疫病的举措及经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60年代末,美国为了“对付共产主义在东亚扩张的巨大威胁”,而深深陷入越战泥淖;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全面对抗的持续发展,使得其决策者难以将战略注意力及相关资源集中于对付来自苏联这一主要冷战敌对大国的挑战;美国卷入越战引起了国内公众日益深化的沮丧与愤怒,社会分裂与动荡。美国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以对华政策及东亚战略的调整为中心,发生了“选择性收缩”为基本特征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陈兼《对“冷战”在战略层面的再界定》

材料三  2011年11月,奥巴马出席了在夏威夷主办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随后出访澳大利亚并前往印尼参加东亚峰会。奥巴马在亚太之行中高调宣示,美国是“太平洋大国”,将“留驻”亚太,通过“坚持核心原则”和与盟友及伙伴的紧密合作,在“塑造”亚太地区未来中发挥“更大、长远的作用”。

——《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