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单元测试(二)

日期: 2025-04-07 单元试卷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
D、 肯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初实行义务交售(主要为谷物、畜产品、土豆等)之后,义务交售价格除了在1935年提高了18%,以后十六七年也没有变动。这种做法(    )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体现了经济的高度稳定
C、 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D、 基本承认了市场的作用
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B、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 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D、 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
A、 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 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 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 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下表是1928年世界主要国家重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表格信息揭示出(    )

产品种类

苏联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电力(十亿千瓦特/小时)

5

17

16

15

113

生铁(百万吨)

3

14

7

10

39

钢(百万吨)

4

15

9

9

52

A、 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率落后于美国
B、 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跃居世界第一
C、 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
D、 欧洲国家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B、 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
C、 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赫鲁晓夫改革中“物质利益原则”推动
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
A、 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 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 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D、 美国已经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A、 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B、 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C、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    )
A、 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
D、 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
下图反映了1928~1932年间苏联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A、 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 把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
C、 农业生产规模大幅缩小
D、 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

苏联

中国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荚元贬值40%。

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

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

1928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1935~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

上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莫斯科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1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1932年7月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鸿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仃《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