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17届江西省于都县2017届高三4月仿真训练历史试卷

日期: 2025-04-08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

区分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0/%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 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主要阶梯
B、 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 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图1为晋察冀边区银行(由国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银行)发行的抗日票,纸张粗糙却不被学术界认为是假币。图2为1941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印制精美却常被学术界称为伪币。对此理解最符合社会实际的是(    )

A、 对两种货币的评价反映了学术界的价值取向
B、 中储券主要流通于华东、华中和大西南地区
C、 学术界主要是依据纸张和印制质量辨其真伪
D、 抗日票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使用
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    )

A、 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
B、 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
C、 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
D、 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在某一时期,生活节奏加快,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存,文艺领域也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生物学领域也打破了神学创世说的禁锢。上述现象的出现(    )

A、 受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较大
B、 推动了人文精神不断走向成熟
C、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D、 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诸多矛盾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一些商业集团对于降低关税的通常压力,以及先是推动着拿破仑三世后来又推动着普鲁士政府寻求通过签署条约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以外,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英国人一直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这是一种岛国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假如照顾了英帝国,便难于兼顾欧洲。二战后西欧的主要潮流是一体化,但英国对此持消极态度,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以致后来再想加入欧共体,就不得不多次去申请。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特殊的英美关系也要求英国重视欧洲,美国的外交重点是抑制苏联,美国希望英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欧洲起引导作用。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创建了慈善性的医院,收容各种残疾人集中治疗,此后便历代相传。公元六年,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横行,汉平帝下令在当地建造一些房屋,里面放置各种药品,并配有专职的医生,给患病的人给予及时医治,这便是我国第一批公立的临时医院。公元491年,吴兴一带大水,疫病流行,竞陵的王萧把自己住宅拿出来,设医置药,收养贫病,这可能是中国私立慈善医院的最早形式。隋唐时期,具有一定收容能力,并制定有相关管理制度的医院便初步产生。到了宋代医院规模空前扩大,门类更加齐全,设备完善,而在北宋末年,全国各地也相继建成一些为贫困人治病的“安济坊”,既救济穷人的生活,又给他们治病。明清时期州县官办医院就较为普遍了。

——摘编自张赫《我国古代医院的诞生及演变》

材料二:近代之前,“(英国)医院”主要是济贫、收容机构。在近代之前能请得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富人。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直到18、19世纪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医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中世纪,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随着医院的兴起,教学医院把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削弱了他们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尸体解剖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随着医院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编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初探》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为同盟国中的重要成员,国民政府开始将战后建设人才的培养提上议程。在技术发展领域,国民政府考虑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他们选派了朱光亚、李政道、唐敖庆等去往美国学习。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考虑战后成立联合政府,派遣罗沛霖、张大奇和王天眷等前往美国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二战后的留美高潮。这一时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6200人左右,其中学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人约占80%。

    1949年11月、12月间,朱光亚与曹锡华等人多次以留美科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动员大家回国,1950年他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0年春,朱光亚等人回到了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明确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境。1953年7月,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被禁止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开始活跃起来,他们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中国总理周恩来,甚至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写信。这些努力终于促成美国政府在日内瓦谈判中逐步解除了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朱光亚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摘编自王德禄《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归程及命运》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