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九上语文期中检测卷

作者UID:10385933
日期: 2024-12-23
期中考试
积累与运用(25分)
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鲜花课

乔叶

    ①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往的陌生人解闷。忽然,视线里出现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一群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告别即将结束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跑过去,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我目测了一下,足有四五十枝,每枝都用淡绿色的彩纸包着,极为悦目。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

    ②于是,这个男人一手抱着玫瑰,一手拉着箱子,身上还背着一只包。他忙不迭地冲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进了安检区。

    ③看着他在安检机的传送带旁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

    ④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第一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安检,上车放到行李架上,下车再从行李架上取下来……到家后,鲜花已不复娇艳,我恋恋不舍地端详再三,还是将其扔进了垃圾桶。我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心情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是令人狼狈的。

    ⑤因此,当这个带着一股淡淡鲜花芬芳的男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

    ⑥只见他走到候车室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严肃。他踌躇了片刻,然后解开花束的包装纸。接下来,他开始将花分送给候车的人们。每人一枝,人人有份。

    ⑦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也有人谢绝,说手上的行李太多。他也不勉强。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 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显得很可爱。

    ⑧人群中微微有了波澜,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他,注意到他。便有人凑了过来,其中有一对小情侣点名求那两枝百合,他自然是慷慨相赠。

    ⑨快到我这里了。眼看他离我越来越近,我居然有些紧张,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⑩终于啊终于,他送到了我这里。

    ⑪“谢谢。”我接过来。

    ⑫环顾四周,整个候车室,花香弥漫。

    ⑬在我的意识深处,鲜花一直是虚妄的,甚至是所有礼物中最为虚妄的: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枯萎,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

    ⑭而眼前的这个男人,他想到这些了吗?他一定想到了,而且一定比我想得更深。可是,你看他,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绽放到最后一刻。

    ⑮所谓勇敢,不就是如此吗?即使再虚妄,也还要好好活着。所谓智慧,不就是如此吗?正因为虚妄,也才要好好活着。

    ⑯结果的虚妄一直就在那里,所以,就更不应该辜负过程的欢乐啊——他给我上了经典的一课。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式、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愈加容易。”

    ⑤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空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中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牢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有删改)

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 , 茶毕,即掉小舟入湖。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自甜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 , 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三国魏曹植。③洛神:洛水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⑤阿宾:袁中道小名,是作者弟。

作文(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