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化学试卷库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1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粗盐溶解在水中后沉降沙子
B、 饱和硝酸钾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
C、 食盐水蒸干后出现固体
D、 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敞口放置后表面形成一层白膜
下列对分子、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水降温结冰,水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B、 在化学变化中任何粒子都不可分
C、 水和氯化钠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碘升华是因为碘分子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科学研究发现: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C2O3在O2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
C、 C2O3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还原氧化铜
D、 C2O3中碳的化合价为+4价
蜡烛(足量)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1 图2

A、 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 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C、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D、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现在大力提倡“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 ),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 多使用布制储物袋购物,尽量少使用塑料袋
B、 多使用煤炉进行冬季取暖,尽量少用其他方式取暖
C、 多步行,骑自行车,尽量选用公共汽车出行,少开车
D、 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把粗铁丝放入 溶液中,铁丝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一会儿又有气泡冒出。同学们对“放出气体”这一异常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其中没有价值的是()
A、 小赵同学推测气体可能是氢气并检验
B、 小钱同学推测气体可能是氨气 并检验
C、 小孙同学推测 溶液中可能混有盐酸并测定
D、 小李同学推测试剂可能变质或被污染,更换后在实验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生成物中有单质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D、 反应前甲、乙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
下列说法符合图中漫画情景的是()

A、 此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B、 若金属1是锌,金属2可能是银
C、 此反应可能是Cu+2AgCl= 2Ag+CuCl2
D、 比较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可以用硫酸镁溶液
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错误的()

A、 丁一定是化合物
B、 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C、 该反应是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
D、 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进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实验活动常出现以下不符合题意操作,其中不影响所配溶液浓度的是()
A、 称量固体时,氯化钠放在右盘
B、 固体转移到烧杯时,氯化钠洒出
C、 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
D、 配好的溶液装瓶是,将溶液溅出

填空题

推断题

实验题

科学探究题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图① 图②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该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8.85%和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回答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实验探究1)小明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于是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①)。通过7天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9.13%。

(交流与反思)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是

(实验探究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小明通过查阅资料,林勇铁粉、碳粉、氯化钠等物质又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②)。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测量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

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烧杯中的水的体积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体积/mL

126.0

80.0

54.5

请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填物质名称)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主要成分为 )。若将图①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计算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