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10360397
日期: 2024-10-05
期末考试
综合性学习
文言文阅读
字词书写
现代文阅读
灯笼可以照明,灯笼法可以指导我们的写作。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写文章有三法,简称之:黑箱、灯笼和灯塔。

    ②“黑箱法”是科技术语。我们平时从事某项工作,不必知其所以然,只了解它的结果就够了。如开汽车不一定要知道汽车的全部构造及生产过程,品酒员不一定会酿酒。写文章也是这样,作者并不一定懂得多少文章作法,只是看得多了,心里又有话要说,发而为文。

    ③“灯笼法”是指手中有个灯笼照明,不完全摸黑走路。作者确实研究过语法、修辞、文体,懂得一些为文的技巧和规律,知道文章的风格类别。比如,读鲁迅“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便知道这是倒装,以加强语势。以后写文章就不只是照着样子写,而是有一个灯笼照路。

    ④“灯塔法”不只要求懂一点文章写作知识,而且要对文学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也都熟悉,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涉猎,古今中外都有研究。这样就不是手握灯笼只照眼前,而是四野八荒了了在目,尽可纵横驰骋。文章要做到这种程度算是最高品位了。

    ⑤如果把“黑箱法”写出来的文章比作是一棵没有根,或根须很浅的树,用“灯笼法”写出的文章便是只有主根而侧根不多的树,而用“灯塔法”作出的文章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有这种巨木才经得起历史的风雨,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要扎下深深的生活的根须才能培植起自己文章的大树;要架起高高的知识的灯塔,才能使文章之舟冲出死寂的港湾,搏风击浪,扬帆远航。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二生肖兽首是谁设计的

    ①前些日子在某报见到一段文字:“资料表明,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水力钟的喷泉的一部分,十二生肖兽首以水报时。这组铜像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宫廷匠师制作。”后又发现各种报刊等宣传媒体虽文字稍有不同(有的还增加了动人故事情节),但都认同此说,大同小异而已。这种说法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工艺制造史,留下段精彩的佳话。其实这只是文学笔法,与历史事实是两回事。

    ②兽首人身的十二生肖辰像是华夏先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可以肯定的是,它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在北京地区就有证明。清朝康熙二十年就发现过唐代石刻兽首人身十二生肖辰像。清人吴长元撰《宸垣识略》记其事:“康熙辛酉(1681年),西安门内有中官治宅掘地,得卞氏墓誌,刻十二辰相,皆兽首人身,题曰:‘大唐故濮阳卞氏墓志,文曰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十五年(799年)岁次己卯七月……’”。这是刻在墓誌上的十二辰相,距今已有1200多年。

    ③至迟在13世纪中期,元朝已经将以水为动力的十二生肖辰像安置于宫廷,作为报时装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一,记元大都举行朝正大典的大明殿,“置灯漏贮水运机,小偶人当时刻捧牌而出”。元代著名诗人柯九思《宫词》诗记其事,并于诗后注明:“大明殿有灯漏,饰以真珠,内为机械,以小木偶人十二捧十二相属。每辰初到,偶人相代,开小门出灯外板上,直御床立,捧辰所属,以报时”。

    ④这精巧的机械,由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制造。郭守敬精于仪器和机械制造,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景符和窥仪等十余种观测天象的仪器,以及玲珑仪、灵台水浑等表演天象的仪器。元人齐履谦为记述其生平事迹而撰写的《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特别记述了他为元世祖忽必烈制造贡献这精巧报时装置的事:“公于世祖朝进七宝灯漏。今大明殿每朝会张设之。其中钟鼓皆应时自鸣”。

    ⑤从这些史料可以知道,兽首人身十二生肖像是我国古代人民的集体创作,以水为驱动力的十二生肖时辰装置,是13世纪我国大科学家郭守敬发明创造,拥有“专利权”。不能随意将其送给18世纪来华供奉于清朝宫廷的两个欧洲传教士。虽然郎世宁在设计铜兽首时带入欧洲传统的喷水艺术,但其原创权仍然属于中国科学家。

(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遗忘的圆明园

卢江良

    ①曾经有人问我:“中国哪个公园最著名?”我脱出而出:“圆明园。”那个时候,我并未游过圆明园。之所以这么回答,缘于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它的题目叫《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在我的印象中最著名,不是因为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是由于其记录着一页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史。

    ②终于,我启动北京之行。这趟行程我最向往的地方,不是别处,就是圆明园。这倒不是想一睹它“万园之园”的风采,只是想瞧瞧它“断垣残壁”的遗迹。在我的心目里,前者是风景,后者是历史,而历史总比风景具有厚重感。

    ③游罢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终于来到让我魂牵梦萦的圆明园。可是,在圆明园游荡的近两小时里,满目尽是碧水青山、葱茂林木和芬芳花草,很难目见被英法联军焚毁、历经战乱劫掠的疮痍景象。我怀疑是否搞错了地方,问身边的妻子:“圆明园是不是被火烧过的那个?”妻子回答:“是呀。”我纳闷:“那怎么一点看不出来?”妻子说:“应该被修复过了。”

    ④我不禁愕然。是旅游开发需要,还是要忘却曾经的屈辱?就在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当儿,不经意来到了西洋楼景区遗址售票处。那里停着一排观光车,但坐车的游客廖如晨星。妻子说:“你说的火烧过的遗址,应该就在那边吧。”

    ⑤这时已近黄昏,游玩了一整天,孩子开始喊累,母亲便提议道:“那个遗址就不要看了,我们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我们不约而同地响应了母亲的“号召”。在走向公园出口的道上,母亲不以为然地说:“这个公园也没什么的,只是比杭州那边的大一点,没什么花头。”

    ⑥我很想告诉母亲:这个公园,本来应该用来凭吊,而不是用来游玩的。但最终,我还是忍住了。是呀,我凭什么说服母亲呢?在这里面的,能修复的都已经修复,修复不了的给“圈”起来了,全然丧失了象征国耻的物证和氛围,俨然一个毫无特色的庞大公园,我们还拿什么用来凭吊?

    ⑦返回杭州的火车上,我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网站上,对景点的介绍文字中,我发现了这样一段描述:“1977年—1992年间,西洋楼各遗址得以清理,廓清殿座基址,整修喷泉池,归位柱壁石件,并修复了迷宫‘黄花阵’。”这也就是说,不光是公园别处,就是西洋楼景区遗址,也已经进行过修复。

    ⑧至于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有人说:重新修复圆明园,对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塑造中国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彻底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更是一个世界宣言:向世界证明中国不再是昔日贫穷落后、任人欺压的民族,他已经再次站到世界强国之林,是一个富有竞争力、充满自信的强国。

    ⑨但其实,只要良知未泯,历史的耻辱都应该刻在心灵最深处。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用一本《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告诉这个世界: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又有着如何难以形容的刻骨铭心之痛。她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⑩记住历史才能谈未来,牢记耻辱才能讲尊严。没有对苦难的记忆与感受,何来对幸福的存在意义上的理解与追求;没有对耻辱的强烈体味,何来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与坚守?而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的缺乏对苦难的沉痛记忆与对耻辱的刻骨铭怀;烛照当下,我们这个民族又是多么缺乏对苦难的深刻感受与对耻辱的蚀骨反思!

    ⑪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在QQ群做了一个调查:中国哪个公园最著名?网友众说纷坛,给出的答案千势百态,但令人遗憾的是,无一提到圆明园。圆明园,这个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历经战乱劫掠,被视作中华民族耻辱象征的公园,只历经了短短的150余年时光,就被轻易地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里,这算不算是一种新的国耻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明不能承受之殇

    ①2019年4月16日,北京时间0点,法国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火势熊熊。

    ②159年前,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后,谴责最深的是个法国人,而这个人就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

    ③雨果说: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打劫,一个放火……他们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④而现在,因雨果名著而闻名天下的巴黎圣母院也遭受了烈焰之苦。

    ⑤这场大火让人不自觉想到中国文化曾经历的磨难,曾经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是中国历史耻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钉子。

    ⑥这一刻的中国人,怎能不想起,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物的损毁、消失不仅带走了文物本身,更带走了文物所承载的千年文明。

    ⑦一场文化之殇,带来世人对于文物保护的警醒与重视,文明是脆弱又坚韧的。

    ⑧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力守护它,尽量延缓它的消逝,传承它的精神。

    ⑨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⑩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取材于圆明园官方微博)

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