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十校联考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作者UID:10360397
日期: 2024-12-23
期中考试
积累(12分)
阅读(54分)
文学作品阅读。

纽扣

【日本】内海隆一郎

    ①在路边上有个无人售货亭。杉田把自家的萝卜、小油菜、胡萝卜等蔬菜摆在约有半张席大小的货架上。

    ②蔬菜一袋从一百元到二百元不等,买菜的人把硬币投到用铁丝吊着的空罐头盒里即

    ③到无人售货亭来买菜的多为农田前面小区或对面公寓里的人。因为这里的蔬菜比站前超市便宜得多,所以每天摆出的蔬菜从来没剩过。

    ④“嗨,又有一个。”

    ⑤黄昏时,杉田从铁皮盒往外倒硬币时说。他的手指闪着一个比百元硬币大一圈的黑色圆形纽扣。这颗纽扣好像用黑色贝壳做的,中间有呈井字状的四个穿线孔。放在明亮处,纽扣闪着美丽的光泽。

    ⑥“真不像话,用纽扣代替钱。”

    ⑦这一个月以来,已经发现三颗同样的纽扣。虽然没什么用处,但扔掉可惜,所以用胶带纸黏在墙上。这是第四颗。

    ⑧在此以前,发生过几次拿走菜不给钱的事。杉田贴了张纸条,上写“拿菜不付钱就是小偷”!从那以后,再没有丢过菜。

    ⑨“肯定是看错了。”杉田生气地想。用纽扣来换精心种养的蔬菜不合道理。

    ⑩“准是那个老太太。”

    ⑪他眼前浮现出在田里干活时经常看到的那个老太太。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从那走路的姿态,可以看出,她以前是个风姿绰约的女人。

    ⑫可是,只要她来买土豆、胡萝卜,钱盒里肯定有纽扣。

    ⑬“她是怎么想的?难道以为纽扣是百元硬币?

    ⑭话虽然这样说,但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

    ⑮“也许她真把这纽扣当成了百元硬币。”

    ⑯杉田看着那纽扣,突然想起了十几年前死去的母亲。

    ⑰——妈妈在处理旧衣服和衬衫时,总要把扣子剪下来。各种各样的扣子装了整整点心盒

    ⑱也许这个老太太把扣子盒误认为贮钱箱了!

    ⑲当杉田平静下来时,许久不见的女儿回来了。

    ⑳“嗨,这是怎么了?”女儿兴致勃勃地指着墙上的扣子说。

    ㉑女儿从设计专科学校毕业后结婚,现在在一家室内裝修店打工。

    ㉒杉田阴沉着脸把事情讲了一遍。女儿两眼闪光。

     ㉓“给我吧。”

    ㉔“这是卖菜的钱,一个相当一百元。”

    ㉕“我给你四百元。”

    ㉖“什么?扣子值那么多吗?”

    ㉗“这是用黑蝶贝做的纽扣。雕工也好。原来肯定是用在高级礼服上的。”

    ㉘“这么贵重?”

    ㉙“现在买,一个的价钱就吓你一跳。这样高级的扣子,可以卖……”

    ㉚杉田边听边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

非文学作品阅读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①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冒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威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岀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岀,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岀,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⑥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祭。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⑦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写作(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