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1月份模块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3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从唐代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代( )
A、 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印刷主导
B、 官营雕版印刷业的发达
C、 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发展
D、 私营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中提到了一个“吉零国”。而《明史》记载,巴剌西遣使入贡,因“去中国绝远”,舟行四年半,遇风飘至“吉零国”。这些记载说明( )
A、 《明史》作为官修史书记载更为可信
B、 文学作品可为官修史书记载提供佐证
C、 文学作品记载多为虚构不可作为史料
D、 明代小说从侧面反映了国人的世界观
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B、 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 )
A、 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C、 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D、 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这两阶段理论成就分别是( )
A、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B、 毛泽东思想萌发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确立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
D、 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普罗泰格拉曾说:“至于神,我无法知道他们存在,也无法证明他们不存在。总之,对于神,我一无所知。”这体现了智者学派( )
A、 肯定人的判断,反对迷信
B、 创建了科学、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C、 重视人的自由,忽视道德
D、 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如图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局部),它体现出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是( )
A、 注重理性,歌颂英雄
B、 强调感性,色彩瑰丽
C、 运用光影,刻画自然
D、 抽象表现,反叛传统

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

材料二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继位,诏求直言。朱熹上疏提出了他的“帝王之学”的两条基本原则:“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诚心正”,这样就可以应对天下的一切事务。扩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就会“圣心洞然,中外融彻”,也就是心正意诚。据《宋史》记载,此后不久,有人在路上碰到朱熹,劝他见皇帝不可再讲“意诚心正”,“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朱熹回答说“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摘编自李申《简明儒学史》

材料三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摆脱了教会的束缚,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萌芽。但是,文艺复兴相当重要的成分是向希腊人文精神的回归,还没有产生一种新的精神取代它。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的“宗教伦理”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这种看法不很全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带来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而仍然是封建民族国家。工业化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形态的成立,仅有宗教的伦理还不够,还要有与其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就是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体系。

——摘编自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

材料三

但丁

《社会契约论》

康有为

《新青年》

伏尔泰

《十日谈》

《变法通议》

彼特拉克

《狂人日记》

孟德斯鸠

《新学伪经考》

胡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他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指示。

——摘编自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等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