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湖北省第五届高考测评活动2020年文综历史高三元月调考试卷

日期: 2025-04-07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据《夏小正》(部分)记载,各月份对应的农事分别为:正月“农率均田”,三月“摄桑”,四月“取荼”,七月“灌荼”,八月“剥瓜剥枣”。据此可知,该书(    )
A、 最早从事有关农事方面的记录
B、 注重天文现象与农业的密切关系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的特点
杜甫劝勉儿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体觅彩衣轻。”韩愈通过“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的词句劝诫后代用功读书。据此可知,唐代(    )
A、 推行“以文治国”的国家治理思想
B、 存在“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
C、 儒释道三教合流影响家庭教育
D、 已经建立起新儒学体系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沦》中谈道:“余宗族素多”遭受疾病“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对他触动很大,由此他博采众长。立志拯救生灵干涂炭。这说明张仲景(    )
A、 继承了道家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
B、 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
C、 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必亡融为一体
D、 深受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
1980年,我国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从1985年起,我国进一步实行“划分收支、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这些措施(    )
A、 调动了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B、 加强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C、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加大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丈夫打算使用妻子的婚前财产来还债时,妻子在此问题上拥有两次表示同意的权利,这是因为妇女可能会被丈夫的阿谀奉承所蒙骗。这一规定反映了(    )
A、 罗马法重视保护弱势群体
B、 罗马法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C、 罗马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
D、 罗马妇女获得了较多的公民权
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以柏林、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纽伦堡为中心,形成了四大铁路交通网。当时德意志的“铁路热”(    )
A、 促进了德意志的城市化进程
B、 巩固了德国的统一
C、 扩大了电力工业的运用范围
D、 形成了垄断组织
进入21世纪,在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倡议下,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这说明(    )
A、 已经形成了中俄倡导的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 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
C、 世界经济区域组织形式多样化
D、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就中国东三省部分地区而言,“自旅顺以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纵横千里,几同赤地。”。这场战争改变了东亚政治的权势格局,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从中国传统看是失道,失去了统治的合道性;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也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同时,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在变革者看来,是立宪战胜了专制,是为黄种人争了口气。

——摘编自《晚清最后十八年》

材料二:正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所带来的痛彻的亡国危机,促成了科举的废除。没有这场战争,则清延之统治合法性不会发生严重违纪,则不会如此“痛快”地屈服于袁世凯等人“逼宫”式的奏请;袁世凯等人也不敢在奏折里将废除科举与“开启民智”相提并论。清延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不改革则不能救国,不能救国则清廷亦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到8277所,学生为258873名。新式学堂、新式学生和由此而产生的新式学制,既使废除科举制的时代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又为社会准备了科举废除后所需的替代物。同时,清政府里原先坚持八股取士的顽固大臣或被处死,或被贬职,而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的袁世凯等人却地位上升,从而为这一时期的废科举运动提供了可靠的权力保证。

——郑大华:《文化与社会的进程——影响人类社会的81次文化活动》

材料三:1905年的那一纸诏令可视为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它的震撼如同水波,在辛亥以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层层荡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到民初中国的军阀混战、威权真空,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混乱,尊孔复古的潮流与“文教息灭,天下无一通品”的浩叹;一面是学堂学生、留学新贵在政治与学术舞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面是最广义的科举遗民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用心深苦的退避或抵抗;既有身历其间的反思。也有历史前行中人们对于遗落传统的回归。废科无论作为一种政治结构的巨大转型,还是作为意识形态、文化脉络、社会秩序的重组,都体现了这一事件对于中国的悠远影响。因此将虚科置于一种加长时段的范畴内,留意事件的发生及其演绎过程,则有助于理清发生在近现代中国的、有关“中西新旧”的复杂故事,而这些都将是后续的功夫了。

——杨国强:《近代中国社会研究》

论述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