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温州市民办初中联盟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10360397
日期: 2024-11-17
期末考试
字词书写
句子默写
综合性学习
语言表达
名著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在大海彼岸

    ①1902年3月24日下午,鲁迅和南京陆师学堂的同学张邦华、顾琅、伍崇学等人一起,在学堂总办俞明震带领下,踏上停泊在南京长江码头的日本客轮“大贞丸”号,开始他东去的航程。

    ②远行的鲁迅,心情是很兴奋的。摆在他面前的是另一种陌生的路,另一个未知的、神秘的大千世界,他将在那里展开新的追求,撰写生活史上新的一页。此时许多朦胧的憧憬,像蓝色的海波,像白色的浪花,在他心中跳跃……

    ③江风轻拂,“大贞丸”沿着浩荡的长江徐徐行进,鲁迅站在甲板上,眺望大江两岸秀丽的山峦,这时,他看到在葱翠的树丛里,是农舍残破的乡村,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就这样,带着对故土的恋情,告别了贫穷而充满期待的祖国,他开始了异国学校生活。

    ④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很多,但像鲁迅这种从西式学堂里出来的还是少数,多数留学生是从旧式学塾、书院出来的,他们拖着长长的辫子,来到被大海包围的国家,有的是在改革的风潮中来赶时髦,说不上什么抱负;有的确实是想学点新的本领,好回去挽救垂危的王朝;也有的甚至是借此来玩一玩,镀镀金,观赏观赏岛屿之国的风光。这些留学生们生活得很惬意,在上野樱花烂熳的时节,他们时常成群结队在那里悠闲地赏玩。他们本来拖着长辫子,现在因为留学生须戴制帽,便把大辫子盘在头上,直顶得帽子高高耸起。也有散开辫子,盘得平平的,摘下帽子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样。鲁迅看到这种模样,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反感。

    ⑤但同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其他的中国人中,却又集中了一批民族的精华。孙中山、章太炎、邹容、梁启超等反清运动领导人,都在日本传播他们的思想,组织他们的抗争力量。鲁迅到日本后,感受到一种在祖国大地上未曾感到的热烈的革命气息。他感到鼓舞,感到春意般的希望在心中流动。他经常走出校门,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本来就沸腾着的血流,被革命先行者讲演中的慷慨之词,掀起了一阵阵的波澜。

    ⑥那时的革命者极力鼓动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这引起鲁迅的共鸣。1903年3月,在弘文学院江南班中,他决然地第一个剪掉了辫子,表示自己反抗种族压迫的决心。剪发之后,为了给自己的决心作证,他特地拍了一张“断发照”。对着照片,他看到新的自己,瞬间,大海彼岸风雨如磐的祖国和苦难呻吟的同胞又呈现在他的眼前,向他召唤,他一腔炎黄之血喷张开来,提起笔,在这张照片的背面,抄下明志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⑦在海波长扬的日本,鲁迅一方面与热血沸腾的同伴一起开拓前进道路,另一方面则利用这个东西方文化频繁交流的天地,拼命地学习。不仅学日文,学德文,而且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夜以继日地吮吸各种知识的乳汁。富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艺术和被引入日本的西方古典美学著作以及其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都给鲁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他以后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他的精神生命被新的知识润泽得一天比一天充实了。

(节选自刘再复《鲁迅传》)

现代文阅读

中国古代报纸都登啥?

    最近,在热播的古装剧《鹤唳华亭》《庆余年》中,观众发现“邸报”很好玩,仿佛成了皇帝和大臣们一早起来就浏览并热议的“热搜”和“头条”,朝堂动向、社会八卦都在其中。新媒体时代,回望中国古代报纸,也能钩沉出不少有趣的掌故。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西汉时期就有邸报制度,堪称报纸起源。唐朝中期,藩镇纷纷在京设邸,后简称进奏院。进奏官类似今天的“编辑记者”,重要任务就是传递朝廷政治信息,按日期连续地整理朝廷新闻,抄写后传送到各地,这种报纸叫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

    唐人孙樵写有《读开元杂报》一文,记叙了他在湖北一带所读到的开元年间流传下来的手抄报纸,有数十页纸,记载的大都是开元年间的朝廷政治新闻,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

    1900年,人们在敦煌石窟发现了一份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的进奏院状,这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这份报纸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朝廷所在地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归义军节度使派出官员到朝廷驻地请求旌节的情况为主。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编号S1156。宋代以来,读报纸成为官员们和士大夫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南宋以后,在民间也开始有了阅读报纸的风潮。

    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也包括一些社会新闻、自然灾害信息之类。但内容相对简略,不会抄录这些奏章文字的全文。

    宋人的诗作里有不少是写读完邸报之后的感想,比如苏东坡《小饮公瑾舟中》中就有“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此去澄江三万顷,只应明月照还空”的句子。再比如王安石的《读镇南邸报》一首,杨万里读邸报后的感事诗七律一首,都写于看邸报之后,抒发了诗人对宦海沉浮和世事的感慨。

    中国民办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由部分进奏官和书坊主人私自发行,其实是一种非法出版物。南宋时,这种民间报纸被统称为“小报”,有时也称之为“新闻”。明代中叶以后,政府默许民间自设报房,公开出售报纸。这种报房类似今天的报社,如公慎堂、荣禄堂、聚升、聚恒、同顺、同文等。大多设在北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开始印有报头。这种报纸的核心追求就是牟利,所以报房出版的报纸,可以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而且以订阅为主,读者所付报纸费是它的主要收入来源。读者主要是官吏、士绅和商人。《京报》刊登的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三类: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折和宫门钞。其中,官门钞就是朝廷内部传来的,张贴于宫门外的新闻。

(节选自《扬子晚报》2019年12月3日)

课外阅读
诗歌鉴赏
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