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达标卷(二)

日期: 2025-04-12 单元试卷 来源:出卷网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月(xī)         藻(xìng)    苍(qióng)     山(yān)
B、 飞(shù)        日(wò)      雾(sōng)      荒(huì)
C、引凄异(zhǔ)    京(yǐn)     公(xiàng)     锄归(hé)
D、 素绿潭(cuǎn)   僦(lìn)     沆(hàng)      长(dī)
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B、 至于夏水襄陵
C、 相与步于中庭
D、 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 晨兴/理/荒秽
C、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D、 实/是欲界/之仙都
下面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 是日定矣                       湖中焉得有此人
C、 空谷传响,哀转久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D、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相步于中庭
从表达方式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C、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D、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       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        , 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        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的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此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作文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