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7:议论文阅读

作者UID:14777740
日期: 2024-11-14
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聚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又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限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四)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前进的根本力量

《人民日报》评论员

    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情赞颂中华民族,热情讴歌中国人民,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描绘出亿万人民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的美好图景,宣示了中华儿女创造新时代光辉业绩的壮志豪情。

    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孕育者。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创造、以奋斗、以团结、以梦想,收获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文明奇迹。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③时代是精神的试金石。革命年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一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写下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勤劳努力、不懈奋斗,短短40年走过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之路,阔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怀揣梦想、勇攀高峰,以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历史的每一步向前,无不源于伟大民族精神的推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就,无不源于伟大民族精神的书写。

    ④放眼未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多,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我们尤需以创造让更多人间奇迹涌现,尤需以奋斗实现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尤需以团结凝聚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尤需以梦想催动迈向民族复兴的步伐。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要我们始终发扬伟大民族精神,只要我们始终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成就不了的伟业。

    ⑤新时代东风浩荡,中国梦曙光在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弘扬起来,中国的活力和智慧不可穷尽,中国的前程和未来不可限量,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必将劈波斩浪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3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①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③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 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④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⑤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 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既观其美,更“味”其德

向迎佳

    ①人皆有喜好之物。在所爱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进退适宜、取舍得当,实属不易。

    ②据记载,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到外地巡视,却绝口不谈自己的爱好。一下属知其所好后,献一宋拓片碑帖,结果被冯志圻原封不动退还。有人相劝:何不启封一赏?他回答:这种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会爱不释手;不启封一赏,可以想象它是赝品,心里还会好受一些。对于一些人来说,自知难敌爱好之物的诱惑,索性来一个眼不见为好,这种警觉,也不失为一种知止。

    ③“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面对诱惑,如果能做到心如止水、洁身自好,则难能可贵。据《晋书》记载,当时岭南广州一带,多有象牙、珍珠和名贵药材,历任刺史皆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吴隐之被委任为广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到达一个叫石门的地方,听说当地有水名“贪泉”,人饮此泉,便会贪得无厌。吴不以为然,掬水而饮:“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到任后,以伯夷、叔齐等先贤为榜样,清廉勤谨,饮食用度极为简朴,对高档物品更是心有提防,不为所动。最终,他赢得了后人“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赞誉。

    ④“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对身外之物,当有这样的自觉。而当超越了那种占有、攫取的欲念之后,与喜好之物建立起健康、有机的联系,反而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审美情趣。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学会了解和懂得所爱之物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精神内核,进而由对物件的钟爱升华为心灵的激荡,并将之转化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正能量。苏东坡平生爱好文房四宝,尤其对砚台喜爱有加。他早年玩砚,只是“留意于物”,如他本人所言,“仆少时好书画笔砚之类,如好声色,壮大渐知自笑”。后来,他在送给友人的一方砚上,曾作《端砚铭》:“与墨为入,玉灵之食。与水为出,阴鉴之液。懿矣兹石,君子之侧。匪以玩物,维以观德。”摆脱把玩器物的初级享乐,抵达“维以观德”的精神境界,才是修养之要。

    ⑤今天,不少人喜玉玩玉佩玉。殊不知,古人以玉为美,将其视为象征君子美德、敦品励行的明志之物,借此寓意做人的品德和情操。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现实中,善于发掘蕴藏于器物之中的精神养料,就能滋养心灵、提升自我。譬如,绘画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在动静结合中涵养定力;喜爱梅兰竹菊能使人少一点俗气,多一些淡泊明志的追求。只要运用得当、把握边界,即使一方普通的石头,也能帮助我们懂得坚守的重要、沉潜的可贵。

    ⑥适当的爱好,能给生活增添乐趣和诗意。既观其美,更“味”其德,让爱好与心灵相契合、与美德同行,我们所获得的就不只是对器物本身的欣赏,更有浸润其间的精神滋养与人格升华。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8日)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后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阅读选文

    勿忘提升“精神高度”

陈鲁民

    ①每个人都有两个高度,一是身体高度,一是“精神高度”。如果说身体高度是由父母决定、基因制约的,那么“精神高度”则是由自己决定、后天实现的。有的人既有身体高度,也有“精神高度”,那是最好不过;有的人虽然身体高度欠佳,却“精神高度”出色,比如,坐在轮椅上的霍金,高不过一米,却心骛八极,眼望苍穹,研究的是“高大上”的宇宙学;五短身材的鲁迅,终生关心的是民族素质的提高,以笔为枪,纵横驰骋,立起一座思想的高峰。

    ②还有一种人,虽然身高可羡,凛凛一躯,却是扶不起的阿斗,“精神高度”低得可怜。他们遇事无决断,做事怕担当,稍遇挫折便张皇失措,出师不利便想打道回府,成则趾高气扬,败则灰心丧气。而且,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受不得一点委屈,吃不了一点亏。这种人即便有丈二身高,也是地地道道的“精神侏儒”。

    ③如果说,身体高度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生理特征,那么“精神高度”彰显的则是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和精神内涵。身体高度难以提升,“精神高度”却大有提升的空间,而且应作为人生的最重要追求。

    ④勤奋读书可以提升“精神高度”。博览群书,勤读苦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就如同站在层层叠叠的书本上,“精神高度”想不高都不行。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精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权威经济学著作,细研4000多种报刊杂志,就好比站在巨人肩膀上,刻苦钻研使他自己也成了精神巨人。

    ⑤建功立业可以提升“精神高度”。一个人贡献越大,建树越多,事业越成功,功勋越卓著,就像脚下垫起一块块基石,其“精神高度”自然会高于平常人。孙中山领导革命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推翻帝制,实现共和;邓小平三落三起,初心不改,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引领中国人民走上幸福之路。他们的“精神高度”令人高山仰止。

    ⑥服务奉献可以提升“精神高度”。领导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然会受群众拥戴,被群众赞扬,成为合格公仆。普通人积德行善,多做好事,多行善举,诚如《菜根谭》言:“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雷锋,普通一兵,个头不高,但无私奉献,热爱人民,捧上一颗爱心,做了无数好事,成为高如山岳的道德楷模,为世人所景仰所学习。

    ⑦修德养心可以提升“精神高度”。一个人思想境界高,学问见识广,自律标准严,品德高尚,志趣高雅,自然会德高望重,以德服人,“一览众山小”。“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等,崇德向善,高风亮节,爱岗敬业,不辱使命,埋头苦干,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殚精竭虑,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宵衣旰食,其事业的高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少有人及,堪称全军楷模,足以彪炳史册。

    ⑧珠玉在前,先贤表率,我们每个人都应见贤思齐,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决不当“精神侏儒”。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幸福源于奋斗

    ①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以十年之功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了一条“人工天河”,圆了几代人的梦想,这条河就是著名的红旗渠。叩石垦壤、挖山不止,战天斗地、不畏艰苦,回望这段历史,最启人深思的,当是幸福源于奋斗这一朴素道理。

    ②“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的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的荣光背后,是一群中国技术工人在赛场外的反复操作;世乒赛男团九连冠的历史纪录,源自国手们日常的“魔鬼训练”。事实证明,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实現梦想,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③然而,在奋斗的征途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诱惑。现实中,一些人常因汗水太过咸苦、耐不住拼搏的寂寞,转而寻找“终南捷径”,结果念歪了经、跑偏了路。有的人违背公序良俗,以出格之举博取眼球;有的人无视市场规则,凡事唯利是图;甚至有人不顾党纪国法,恣意谋取不法利益。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岂能换来真正令人心安的幸福。

    ④奋斗是艰辛的,但没有艰辛就难言真正的奋斗,也无法收获真正的幸福;奋斗是长期的,但丈量幸福的单位不只是时间,也可以是奋斗自身。“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越伟大的事业,越需要艰苦奋斗、持续奋斗。奋斗之旅往往在荆棘丛生,而要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应当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做好奋斗到底的准备。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收获因奋斗带来的快乐。

    ⑤幸福难以触手可及,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即使在沙漠戈壁、悬崖峭壁等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只要持之以恒播撒希望的种子,也能迎来繁花似锦。奋斗也是如此。西晋时期的左思为了写作《三都赋》,可说是十年磨一剑。在这期间,他闭门谢客,无论是家门口、庭院中还是厕所里,却摆放着笔和纸,随时想出一句,就马上记录下来。靠着日拱一卒的韧性,左思凭借个人奋斗终成一代文学名家。每个人所处的境遇和环境都不尽相同,但只要牢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迈出务实行动的步伐,就终能抵达理想的峰峦,实现人生的幸福。

    ⑥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葆有“莫向光阴惰寸功”的精气神,我们就一定能攀过奋斗的阶梯,抵达幸福的彼岸。

阅读《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回答下列各题。

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

    ①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②可以这样说,阅读既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又可以让你了解世界。

    ③“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④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古人总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

    ⑤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处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⑥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⑦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淡定从容,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致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

    ⑧不读书犹如自我放弃,非读书不足以实现精神的富足。

阅读选文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重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做人要做“正常人”

方鸿儒

    ①当下的网络世界几乎天天有“戾悍、怪异”之徒抛头露面。譬如今早一上网,便见有什么“高铁座霸”啦、“公式相声博士”啦,抢占“头条”,很是夺人眼球。

    ②朱熹先生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做人”的确是门大学问。丰子恺先生赞誉他的老师弘一法师是个“十分像人的人”。“十分像人的人”,在笔者以为就是“正常人”。

    ③做人要做“正常人”。“正”者,“中”也。“正常人”立身处世不偏不倚,待人接物不亢不卑,言语举止不左不右。处处拿捏分寸,时时注意适度。

    ④“常”者,“平”也。“正常人”平平常常,像君子却又不是君子,也有七情六欲;普普通通,似大众却又胜似大众,也食人间烟火。

    ⑤“正常人”最可责的品质在“自知之明”。他对自己的才能才华,兴趣特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自己内心之所思所想,他遵循自我意愿而绝不轻易从众随俗。他认为:生命是自己的,做自己喜欢且能做的事,乃生命价值之真正所在!

⑥“如果你不能成为山巅的劲松,就做一棵山谷中的小树吧!但务必要做一棵溪边最好的小树……成败不在于大小,只要你做最好的自己。”(美国诗人道格拉斯·马洛奇诗句)“正常人”的人生追求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而不好高骛远,自吹自擂。

    ⑦世人皆好责人而非责己。在“异常人”的眼中:别人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一朵花。“正常则不然。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常人”敢于解剖自己,善于反省自己。他做人的信条是:只有敢于袒露自己心声的人,才值得信赖,也才有资格评判他人!

    ⑧“正常人”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顾惜自己的尊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做人的不二信仰。正常人”对人生的感悟是:生命的本质,是“时光”和“自由”。

    ⑨他不说假话、空话、违心话,只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正”者,“真”也。“正常人”就是“真丈夫“而非伪君子。做“真人”才有人性、人味!

    ⑩有种处世法叫“放弃”。“合”者,即“放弃”也。毋庸讳言,“情与钱”的矛盾在当下社会已演变为一切冲安的导火索。“金钱有价,亲情无价”。在这个“宁要雪花银,不要手足情”的社会,“正常人”重情取义而轻钱含利。珍惜亲情,戒除贪心,放弃财产,换取安宁,在“正常人”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⑪“正常人”做人行事有一定之规。“正常人”做人的底线是:有违良心的话不说,有背善心的事不做,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互联网世界舆情沸反盈天,他依然秉持一贯的清醒与理性,绝不人云亦云。他相信“世界自有其原则”,事实总归胜于雄辩,真相早晚大白于天下。

    ⑫明末散文家张岱以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正常人”比较随性率直,也有脾气,癖好。三五好友相聚,言语交锋间“正常人”亦可能得罪朋友,但他绝无坏友之心。⑬“正常人”是个性之人,坦荡之人,真诚之人,重情之人,理性之人,有癖之人,可交之人,是身心健康、心智健全之人!

    ⑭做人要做“正常人”。上梁者“正常”,下梁者自然不歪;为人父母者“正常”,孩子自然快乐健康;芸芸众生,倘若皆为“正常人”,社会自然风清气顺,一派祥和!

(选自《杂文月刊》,2018年11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保持心灵的澄澈

韩 青

    ①我们所在的世界,就是一个俗世,要在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那些俗人觉得他们的阴谋诡计会遇到阻拦,所以他们常常会对那些阻拦他们的人进行讽刺、打击、诽谤、诬陷乃至伤害。

    ②而事实上,那些好人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底线。《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人。孙权曾经重用中书郎吕壹,吕壹因此渐渐作威作福起来,经常援引法律条文进行狡诈的诋毁。太子孙登多次规劝,孙权都不接受,群臣不敢再发表意见。一次,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毁谤朝政,孙权很愤怒,于是逮捕了刁嘉。当时被牵连的人都畏惧吕壹,都说听到过刁嘉的诽谤之词。只有侍中是仪一人说没有听到,于是被连日穷追诘问,诏书也越发严厉,群臣都为他捏一把汗,但是仪还是据实回答,供词不改,孙权于是放了他,刁嘉也被免罪。是仪这样的人,就像一潭清水,澄澈见底,是即是,非即非,一目了然,所以他没有、也不会藏污纳垢。

    ③然而,生活中,一些人看上去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像个正人君子,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都是他们装出来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私塾先生,住在相邻的村里,都自诩满腹道德学问。一天,他们相约一起讲解理学,前来听讲的学生达几十人。就在大家听得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张纸片被风吹落到台阶下。学生捡起一看,原来是两位先生密谋夺取村中一位寡妇的田产的往来信件。纪晓岚说,这是鬼神从中做了手脚,使事情露出了真相。而我一直认为这是天意。不是有句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吗?就是这个意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要想保持心灵的澄澈,就必须动真格的,不能在那里装模作样。

    ④可见,外在的假装并不能让你拥有心灵的澄澈。在这个世界上,让心灵变得澄澈的最好方法就是清理掉心里的杂质。《四十二章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像人锻铁,去除渣滓而成器皿,器皿就会精好。学道之人,去除心地的垢染,所行就会清净了。”我们做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像作家六六那样,“每一天都能把自己放在台面上展览”。如果一个人总是藏藏掖掖,心机重重,那么他能过得快乐、洒脱吗?

    ⑤当然,一些像欲望、杂念之类的杂质对人的腐蚀性是很厉害的,面对它们,你得有超强的抵抗力,否则你就会变成它们的俘虏。

    ⑥世人都在追求成功,殊不知,最大的成功莫过于保持心灵的澄澈。台湾女作家张曼娟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去本性,要知道,本性在,你追求中的那个理想的自我就在。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转角便是晴天

人生千回百转,命运千奇百怪,人生中总是会出现许多个岔路口,许多个转角。俗话说:“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一个转角,可能就是海阔天空,“长风破浪会有时”,只待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

青鸟遭遇飞不过的高墙,转角,可能便是浩渺的天空;蚂蚁面临爬不上的玻璃,转角,可能就是一个逃生的缝隙。希望可能就在灯火阑珊处等你去发现。

    转角,可以摆脱困境,绝地重生。美国CKN公司曾一度陷入困境,各位董事束手无策。此时,一位经理临危受命,他改变经营方式,重新调整计划,制订了一套全新的战略方案,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旧模式,终于将CKN公司拉出困境,迎来了经济的繁荣,此后,他便成为了CKN公司的董事长。不论是经营一家公司还是做一件事,当你在一种方法上行不通时,换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问题,以另一种方式解决事情,很可能就畅通无阻了。转角,就是换另一个角度看问题,那么绝地重生就不再是幻想。

    转角,可以让你发现自己,成就自我。刘伟遭遇不幸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绝望。他打破了一贯用手弹钢琴的常规,用脚趾弹奏属于他的华美乐章。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独特的演奏方式和高超的技巧获得了无数人的赞叹,成为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他用另一种方式谱写自己的人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转角,就是换一种表现方式,让精彩的自我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转角,可以发现生命的本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就像幼虫吐丝作茧,蚕蛹羽化成蝶,最终获得新生。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16岁就在战斗中身负重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疾,只能终日蜷缩在床榻上。可是他不甘心躺在床上碌碌无为,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他转向了文学创作,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创作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享誉世界的名著。他也从一个革命战士转变成了一位文学巨匠。转角,让奥斯特洛夫斯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启迪了一代代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也许你正遭遇阴霾,切记不要消沉,也不要盲目执着不知变通,转角之处是一片晴空,正等待我们去发现。

(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①一个有思想的人,不会在乎旁人的误解,也不会在乎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②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 他能认真听取缜密思考,同时又对自己相信的东西始终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不同的声音,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会用逻辑、常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检验一次。

    ③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们往往被贴上“标新立异”“唯恐天下不乱”的标签,甚至被称为“神经病”。或许他们并不会有任何反抗社会的行为,而是选择保持沉默,而沉默往往导致他们逐渐被边缘化。

    ④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在昨天看起来还危险的思想,在令天却变成了常识。在历史长河中,所谓有“偏执”思想的人,往往是这个社会的清醒者,是现实问题的第一反思者。哥白尼用毕生的精力去进行天文研完,以惊人的天才和勇气揭开了宇宙的秘密,把“地心说”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伽利略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是为维护真理而献身的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⑤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梁启超竭尽一生努力唤醒国民;鲁迅弃医从文,用孤独的声音“呐喊”:张志新即使被割喉,也要“像小草一样”凄厉地“歌唱”……正是这种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才使得他们如此特立独行。他们以自己深刻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对社会提出一种屈原式的“弱者“的绝唱。他们“拯救”了很多人的思想与认知,他们因此注定被当时的社会离弃,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而能够达到最优的,水远只是极少数人。

    ⑥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最后的祝福,要留给那些知道我并不完美,却依然爱的人”,这句话是献给他自己,也是献给同类,正是这样一群“神经病”,承担着社会良心的功能,才使得这个世界不至于完全崩塌,他们付出了所有的年华与生命,在生命的年轮上或许只有“荣誉”二字能够对他们的孤独予以安慰,对他们的价值予以承认。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德才相比  德更重要

    王杰

    ①“德能”与“才能”相比,孰轻孰重?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答案:才能固然重要,但德能与才能相比,德能更根本更核心更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了说明德能的重要,用了很多比喻,比如把德能比喻成三军之帅,把才能比喻为三军之资用;把德能比喻成树之根,把才能比喻为树之叶;把德能比喻成一家之主,把才能比喻成一家之仆。凡此种种比喻,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德能和才能相比,德能更根本、更重要。

    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也注重德能教育,把德行品行放在首位,把知识的灌输放在第二位,这就是《三字经》说的“首孝悌,次见闻”;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立德放在建功立业、著书立说之前。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就是“举孝廉”。明代皇帝朱元璋,在选拔任用官员时也秉持“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的用人原则。康熙在用人时把德行放在首位,把才学放在其次。他说,若“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我们今天评价学生,叫品学兼优,评价知识分子,叫道德文章,评价艺术家,叫德艺双馨,都是把德行放在首位。千百年来,重德行品行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

    ③说的是有本事有能力的官吏经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清廉的官员就非常难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屡屡出现的能官能吏贪腐、违法犯罪现象,再次让德与才的关系问题成为国人思考的焦点。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在选人用人机制上逐渐形成了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即要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五条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既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有其历史文化来源。

    ④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历史事件并进行了评论: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人叫智伯,也叫智瑶,非常有能力,在举荐物色选拔晋国未来的执政者方面,是最被看好的一个人,但是,就是这个最被看好的未来执政者,却遭到了很多人特别是以他的叔父智果为首的族人的坚决反对,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智伯虽然很有才能,但是没有德行,属于有才无德之人,若把国家的权力交给这样的人,国家一定会出大乱子大问题。但是,智伯的父亲智宣子不顾众人的反对,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最后还是把权力交给了智伯。看到事已如此,木已成舟,以智果为首的族人为了避祸,便到太史那里申请不再姓智,另立一族,改姓辅,要作出改姓的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事情果然如他的族人所料,智伯上任后,无德无行的本性便暴露无遗,搞得朝廷上下、周边韩、赵、魏三国怨声载道,结果,韩、赵、魏三国齐心协力,不但瓜分了晋国,杀了智伯,而且还夷灭智伯九族,最后只有更姓的辅果一脉得以幸免,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家分晋”。智伯的死,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因为这个事件成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资治通鉴》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写起。

    ⑤讲这个故事,是要引出司马光对智伯身死族灭的评论,司马光评论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司马光认为,智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是因为智伯的才能胜过了德行,是智伯才有余而德不足造成的。古往今来,像智伯一样因才胜德导致的身败名裂、身死家灭、族灭乃至国灭的事情,何止千千万?历史这本教科书,为我们昭示了一个千古不易的真理:在德行与才能二者之间,更应该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放在首位,突出道德价值优先的位置。

    ⑥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要把修身做人、正己立德与为官为政统一起来,打牢修身做人的基础,夯实为官为政的根基。为人不正,为官必邪,所以,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不能只重其才,不能“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而应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道德修养作为重要指标,把修德、养德、立德放在首要位置。

阅读选文

    有趣的人不苟且

孟样夫

    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人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 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

(《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30日18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论“成长”

    ①有人说逆境成才是一条规律,也有人认为“优势积累”决定成才。

    ②“顺境成才”论认为,成才者要具备三个优势:一曰“社会经济出身”。要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要么是专家、学者之流,要么是厂长、经理之辈,即要有一个名门富豪之家。二曰“受教育训练情况”。要上过大学,且有博士学位,一句话,“从无名之辈一举成为科学大师的人是从来没有的”。三曰“在享有盛誉的导师指导下,迅速取得优异成果”。与此同时,社会及时地承认其才能和功绩,各种奖励和职位晋升随之而来等等。这优而不能再优、顺而不能再顺的理想环境,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想必大多数人只能望尘莫及了!

③“逆境成才”论认为,逆境成才是一条规律,换言之,凡要成才就要身处逆境。古今中外大凡成才者,都是身处逆境,甚至终身与逆境为伴,从而使逆境成为“砥砺人才锋芒的硎(xíng)石(磨刀石)”。显然,这种观点与“顺境成才”论是异曲同工,都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逆境与成才都只有偶然联系,而无必然联系。假若是块“好钢”,则能砥砺出人才;假若是块废铁烂铜,何以砺出人才锋芒?

④其实人的内在素质,如人的经验智慧、品德意志、创造力等等,关系到主体活动的质量,这是成才的基本要素和前提。人才成长十分复杂,固然外因十分重要,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具体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环境,但是这些都是作为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而存在的;惟有人的内在因素,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它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决定着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

⑤总之,一方面,成才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应努力优化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条件,为有志成才者增添“助长剂”。另一方面,成才主要靠自己,必须优化自己的心理环境,加强品德意志的培训,以自身的努力去开拓智慧的能源。身处逆境时,要意志坚定,自强不息,化不利为有利,变压力为动力;身处顺境时,应利用有利条件,强化自身优势,加速成才步伐。“金子放在任何地方都发光”,不因环境的优劣而失去固有的本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白”处享人生之美

宋莺

    ①我家后花园里种满了花菜瓜果,只剩最后一点空隙,总想还种点什么,可转念一想,还是给花园留点空隙吧,就给我的想象留下了空间,我可以用它种下各种可能,甚至种希望,种阳光,种幸福……!

    ②这就如绘画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叫做“留白”: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空灵深远,含蓄内敛,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以留有想象的空间。画如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拥挤、呆板,而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却能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效果,瀚墨涤心,书画传情。

    ③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如林徽因的诗,就爱用单个字,而不是繁复累赘的词,如“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一个“软”字和“闪”字,比一些形容词的堆砌更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另外,听音乐比听歌更美,不受歌词的束缚和牵制,更有想象的空间和意境!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美到极致,欲辩也忘言,自由的想象是无限的,而语言和声音都是有限的,不要试图用有限去框定无限,而应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④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可川端康成也曾哀叹:“这世界太拥塞了。”什么都被挤得满满的,让人窒息,到处人满为患,交通拥堵,时间排满……电脑不定期清空刷新,就会死机;人心装得太满,就会心累;忙得没空休息,甚至会猝死!林语堂也曾说过:“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⑤是啊,这太过拥挤的世界太需要留白,我们于“留白”处,才能尽享人生之美!

    ⑥生命需要留白,在留白处逃出只为生存奔忙的拥挤,回归本真的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让灵魂诗意地栖居于闲逸的心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⑦心灵需要留白,在留白处渗进阳光和雨露!学会放下和取舍,放下名利钱权,放下感官、身躯、直到心瓣,破除自以为是的界限,消除执念,方能自在,轻装前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心远离尘世的纷扰,俗世的浮躁,在红尘中坚守一方心灵净土,修篱种菊,清宁静美,禅意芬芳!

    ⑧时间需要留白,留点时间读书、写作、思考、感悟,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去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⑨为人处事需要留白,做事不能太绝,对人不能太狠,得饶人处且饶人,山不转水转,有时宽容别人就是放过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⑩于“留白”处尽享人生之美,此生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名利皆抛,波澜不惊,充实愉悦,自在安然!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

简单成就非凡

逢锦科

    ①爱因斯坦当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年薪为一万六千美元,他主动要求减至三千美元,人们大惑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以创造的原动力!”“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这样,什么名誉、地位,统统都与他无关。可是,又有谁不承认他的盖世贡献、非凡成就呢!

    ②古人云:“大道至简。”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简单”一些,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可以成就非凡的事业、非凡的人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心灵的简单,可以成就良好的心态。身处一个行色匆匆、变动不居的时代,面对浮躁、功利、奢华、喧嚣,有的人思虑重重,坐卧不宁;有的人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有的人工于算计,患得患失;有的人追名逐利,得陇望蜀。原因就是欲望太多、想得太复杂。庄子说:“其耆(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嗜好和欲望太重的人,他们的心智必然被堵塞得满满的。如此,对人生的领悟力就必然很浅了,就很难时刻保持睿智清醒的头脑。只有净除所有尘滓杂念,使心态始终保持从容达观,才能悟大道、辨是非、明真理,生出智慧,进入清澈澄明的境界,从而时刻保持思想上的想像力、创造力。

④“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处世的简单,可以成就淡泊练达的品格。人是社会的人,是有血有肉的高级动物,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能做到简单处世,是不容易的。有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告诉我们,简单是一种经历人生磨难后的大彻大悟,是领略了人生峰回路转后的轻松快意,是剔除一切烦恼而海纳百川的智慧,唯此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⑤“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是对待名利的简单。人生在世,美貌、权力、财富、名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越是刻意追求反而越会为其所累,迷失自己,正所谓“心底无私,寝室安香;追逐名利,终日惊惶”,很难有所作为。相反,简单则是厚积薄发的干事之力、成事之道。自古以来大凡极致简约者,从来不是玩世不恭、随波逐流的平庸无能之辈,而是为理想和事业孜孜以求者。司马迁忍辱负重,默默砥砺,终成《史记》这部不朽巨著。                            今天,我们在兰考看到泡桐造福百姓的时候,在大亮山看到森林覆盖荒山的时候,就知道焦裕禄、杨善洲的不简单了!所以说,善养简约之品,必能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干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以入世的精神做事,成就不凡的人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正是青年读书时

刘少华

    ①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②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为何金克木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金先生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③以此类推,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在青年时期、记忆力最强时,先尽量“输入”,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④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⑤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信哉斯言!因为经典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阅读,也是值得的。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

    ⑥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我们关于读书的经验,大都来自前人。然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又有些不同。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即便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人类最优秀的知识结晶,依然倾向于以出版的方式固化。畅销书榜上,让人失望者有之,给人启发者却更多。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⑦读书得读其闪光点,尤其对当下出版的书更要抱以宽容与理解之心。创新的见解、观点、结论问世时,因其往往领先于时代,往往不容易被接受。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

    ⑧最后,读书要“手脚并用”。人的记忆力有相当的局限性,人的理解力亦需要多重辅助。动手记下要点,动手写下感受,动手转发给师友,便多了一种理解的可能性。应当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既从书中汲取营养,又将知识应用于现实;既以书为友,又以实践为师……在一个崇尚奋斗的时代,青年人既不能做“书呆子”,也不能做“清谈客”,知识中的相当一部分必须与现实对接,书本中的文字需要在纸张外落地生根。

    ⑨人生的许多变化,也许正是从学会正确读书开始的。而做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刘少华)

(选自2019年4月21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坚持“一件事原则”

亲爱的埃迪:

    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封信里,我向你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

    ②在对一百多位获得杰出成就的人士的商业哲学观点进行分析之后,著名行为学者哈迈尔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专心致志的优点。

    ③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地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譬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终成为著名的商界走亨;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他排除万难专心于此,因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李斯特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著名的律师之一。

    ④孩子,这些人物都是你所熟悉的,从他们的成功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把明确的目标当作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这个目标上的行为,并要一直集中到找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而且将之付诸实际行动。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他们专心行为的主要因素。没有这些因素,专心致志的神奇力量将无从谈起。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什么强烈的欲望。

    ⑤孩子,对于任何东西,你都可以渴望得到,只要你的需求合乎理性,并且十分强烈,那么专心这种力量将会帮助你得到它。假设你准备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或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或是一位显赫的商界主管,或是一位能力高超的金融家就寝前及起床后,花上10分钟把你的思想集中在这项愿望上,以决定应该如何进行才有可能把它变成事实。

    ⑥当你要专心致志地集中你的思想时,应该把你的眼光投向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假想你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假想你是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演说家,假想你是极有影响力的人物,并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付出努力。

    ⑦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把它做成功,这样你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把你决定去做的那件事当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了的那个抽屉。了解你在每次任务中所需担负的责任了解你的极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和失去控制,那你就是在浪费你的效率、健康和快乐。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的事放在一边。做得少一点儿,做得好一点儿。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⑧孩子,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全心专注在你所期望的一件事上,必如所期。祝你进步!

深爱你的父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情,和作者的。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弘扬优良家风

    ①勤的本义就是劳累,辛苦。《说文·力部》上说:“勤,劳也。从力,堇声。”从力,表示艰苦用力之意。在現代语境中,“勤”“劳”并用,既指要勤于劳动,又蕴合着吃苦耐劳之义。

    ②那么,勤劳美德如何体现呢?

    ③一是对待事情尽心尽力,努力去做。曾国藩说:“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动。比如,在劳动内容选择上不拈轻怕重,在劳动效率产出上不浑水摸鱼和滥竽充数。

    ④二是要孜孜不倦,从不懈息。《慧琳音义》卷四“克勤”注引《考声》说:“勤不倦。”其实,无论是“恸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体力劳作,还是“吟安一个字捡断数茎须”的脑力创作,劳动的辛苦都不言而喻。但是,对于勤劳的人而言,其对劳动的热爱执着以及对于劳动价值的深刻体会,使得他们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身心苦累,所以他们参与劳动的热情从不消失,并不因此而走向息情放弃。从古至今,那些广受贊誉的人,都是“习其苦”“安其苦”的,并且常常以苦为乐。

    ⑤勤劳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做的优秀品格,是历代家训家风重点强调和宣扬的内容在新时代,“爱劳动”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

    ⑥那么,如何培养人们的勤劳品格呢?

    ⑦家庭作为人一出生就面对的生活、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特别是家中长辈对待某些事情的看法和做法,更会深刻影响到子孙的价值观。现在,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不舍得让其吃苦受累,在劳动方面凡事都想自己包办代替,这样很容易造就孩子好吃懒做的恶习。

    ⑧其实,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勤劳品格,训练其劳动能力,更有利于其戒长成才传统家训中对子女孙辈的劳动要求,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比如,南宋叶梦得及时为之。如机之发,鹰之搏,顷刻不可迟也。”曾受到朝廷嘉奖的“江南第一家”郑令各人亲书其名,然后就所业”。平日里,家中妇女们轮流做饭,十天一轮:其他人聚集一起,进行纺纱织布等劳动,并按百分之十的比例给予奖励。

    ⑨显然,这些严格而细致的劳动要求,对于规范子孙后代的言谈举止,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勤劳意识、勤劳习惯,以至于形成坚定的勤劳品格,都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