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日期: 2025-03-31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雪化(ròng)     育(yùn)       然(piān)    农(yàn)
B、 销声迹(nì)       异(chā)       物(hóu)     度(wěi)
C、草连天(shuāi)    连(qiào)      飞(yīng)   害(qīn)
D、 风雪途(zài)      竺可(zhēn)    发(méng)   殊(xuán)
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消声匿迹    风雪载途
B、 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 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 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 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 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 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B、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人民称为物候学。
C、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 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 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大自然的语言》的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是(        )。


A、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 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D、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大自然的语言》的4到5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B、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C、 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灵敏。
D、 北京的物候记录很详细。
《大自然的语言》的7、8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B、 经度和纬度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C、 沿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要来得迟。
D、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综合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21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⑪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