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安徽省芜湖市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作者UID:15288954
日期: 2024-09-28
中考模拟
句子默写
名著阅读
基础知识综合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丁立梅的《花都开好了》完成下面小题。

    ①记忆里,乡村多花,四季不息。而夏季,简直就是花的盛季,随便一抬眼,就能看到一串艳红,或一串粉白,趴在草丛中笑。

    ②凤仙花是不消说的,家家有。那是女孩子的花。女孩子们用它来染红指甲。花都开好的时候,最是热闹,(  A ),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猫在花丛中追着小虫子跑,母亲经过花丛旁,会不经意地笑一笑。时光便靓丽得花一样的。

    ③最为奇怪的是这样一种花,只在傍晚太阳落山时才开。花长在厨房门口,一大蓬的,长得特别茂密。傍晚时分,花开好了,浅粉的一朵朵,像小喇叭,( B )的,祖母瞟了一眼花说,该煮晚饭了,遂折身到厨房里。不一会,屋角上方,炊烟就会飘起来。狗开始撒着欢往家跑,那后面,一定有荷着锄的父母亲,披着淡淡夜色。我们早早把四方桌在院子里摆上了,地面上洒了井水(消暑热的),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就要来了。花在开。这样的花,开好的时候,充满阖家团聚的温馨。花名更是耐人咀嚼,祖母叫它晚婆娘花。是一个喜眉喜眼守着家的女子呀,等候着晚归的家人。天不老,地不老,情不老,永永远远。

    ④喜欢过一首低吟浅唱的歌,是唱兰花草的,原是胡适作的一首诗。歌中的意境美得令人心碎:“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定是一个美丽清纯的乡村少女,一天,她去山中,偶遇兰花草,把它带回家,悉心种在自家的小园里,从此种下念想。她一日跑去看三回,看得所有的花都开过了,“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多失望多失望呀,她低眉自语,有一点点幽怨。月华如水,心中的爱恋却夜夜不相忘。有情总被无情恼么?未必是。等到来年的春天,会有满园花簇簇的。

    ⑤亦看过一个有关花的感人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孩,在三岁时失去了母亲。父亲不忍心让小小的她受到伤害,就骗她说,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等院子里的桃花开了,妈妈就回来了。女孩于是一日一日跑去看桃树,整整守候了一个冬天。次年三月,满树的桃花开了。女孩很高兴,跑去告诉父亲,爸爸,桃花都开好了,妈妈就要回来了吧?父亲笑笑说,哦,等屋后的蔷薇花开了,妈妈就回来了。女孩于是又充满希望地天天跑去屋后看蔷薇。等蔷薇花都开好了,做父亲的又告诉女儿,等窗台上的海棠花开好了,妈妈就回来了。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女孩在美丽的等待中长大。健康而活泼,身上没有一丝忧郁悲苦的影子。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女孩深情地拥抱了父亲,俯到父亲耳边说的一句是,爸,感谢你这些年来的美丽谎言。

    ⑥花继续在开,爱,绵绵不绝。

    ⑦画家黄永玉曾在一篇回忆录里,提及红梅花,那是他与一陈姓先生的一段“忘年交”。当年,黄永玉还是潦倒一穷孩子,到处教书,到处投稿,但每年除夕都会赶到陈先生家去过。那时,陈先生家红的梅花开得正好。有一年,黄永玉没能如期赶去,陈先生就给他写信,在信中这样写道:“花都开了,饭在等你,以为晚上那顿饭你一定赶得来,可你没有赶回来。你看,花都开了。”

    ⑧你看,花都开好了。冰天雪地里,红艳艳的一大簇,直艳到人的心里面。它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世界有好人,有善,有至纯至真。多美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新闻 4月26日)今天,一到三年级小朋友正式开学啦!一大早,养正小学一组可爱的照片在家长群中刷屏:小朋友们戴着可爱的“一米帽”,开开心心上学去。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联系上养正小学副校长洪峰,洪校长笑着解释说:“这确实是我们的创意,用我们的提倡的话来说就是:头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上午,小朋友们戴着“一米帽”都很谨慎,有其他小朋友要靠近,就先提醒:“注意距离注意距离!”洪校长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一米的距离,在佩戴体验的同时牢记“保持一米安全距离”,围绕“一米帽”学校还开展了防疫知识问答、介绍我和一米帽的故事,评选最喜爱的一米帽,以及说唱一米帽防疫拍手歌等等,旨在通过活动体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材料二)

保持距离,是时下疫情防控的现实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讲究。即便没有病毒肆虐,在公众场合也应适当保持距离。比如,银行取钱、机关办事、车站买票等,举凡需要排队,尤其一凑近就有探取他人隐私之嫌的场合,都应疏密有度、有条不紊。

有个著名的美学原理叫“距离产生美”。一幅名画,两三米外欣赏妙不可言,硬贴近看,就是五颜六色和一堆麻点。与人交往也是如此,保持适当距离,会欣赏到对方的种种优点;走得太近,则会发现一堆毛病。更何况,每个人都需要私密空间,都有不想让人知道的大事小情。朋友之间,如果不分你我,看似亲密,其实脆弱,很可能因“越界"出现问题。反倒是一些始终保持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关系的朋友,能友谊长存。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选自陈鲁明《请保持距离》,《北京日报》2020年4月28日)

    (材料三)

《清平乐》背后的宋人生活情趣

张九龙

    在历朝历代的官帽中,大概没有比宋代更博人眼球的。电视剧《清平乐》里,官员上朝时所佩戴的官帽,左右两边长长的翅子足有一米长。

    关于其来历,有种绘声绘色的说法。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手下有一帮出生入死的兄弟。等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兄弟们也个个加官晋爵。不过,这些平时随便惯了的兄弟,没从过去的角色中迅速转换过来,上朝时没规矩,经常交头接耳。赵匡胤很不爽,却又碍于情面,不好发作。于是,他设计出一种新型官帽,在帽子侧边加了一对又硬又平的长翅,每边都伸出去半米。大臣们戴上它,别说交头接耳,就是想挨近点,都有被啪啪打脸的风险。从此,朝堂上再也没有不守规矩的现象。

    实际上,这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故事。宋朝官帽的学名叫“展脚幞头”。如果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留存于世的画像,大家就会发现这种“幞头”早有原型。隋唐时期的幞头是略微下垂,到了宋代,只不过把它给进一步拉直加长了。

    幞头最初是一块黑色的方形织物,“裁幅巾出四脚以幞头”,两脚在后面打结下垂,两脚反折到头顶上打结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

    展脚幞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帽子。宋代时,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凡男子皆戴。从古代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五代、辽、宋、金时期,不少门卫、乐伎甚至干活的仆人都头戴展脚幞头。

    为了行动方便,宋朝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多戴无脚幞头。由于当时官吏戴的幞头所用罗纱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后世便有了“乌纱帽”的说法。

    展脚幞头在宋代壁画和雕塑里屡见不鲜,但是留存下来的实物极少。目前,仅1999年,从江苏泰州市一职中工地发现的宋代蒋师益墓中看到。蒋师益是名贡士,没有官职记载,但是墓里出土了一件展脚幞头。它高21厘米,通长达到了120厘米,是地地道道的“一米帽”。

    至于宋人为什么把幞头的造型给夸张化,王得臣的《麈史》说得很清楚:“制度靡一,出于人之私好而已。”

    我们还可以从流行史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上,很多具有实用功能的用品,会因为穿戴在外而被人们加以夸张化和装饰化。夸张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发不可收拾,逐渐达到极端,直至脱离了最初的结构和功能。

(摘选自2020年5月1日《齐鲁晚报》)

对比阅读
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