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日期: 2025-04-01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三国志·卢毓传》记载:卢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这表明当时选官制度(    )

A、 较好地反映了民意
B、 仍以德才为主要标准
C、 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
D、 被科举制取代具有必然性
据统计,唐宰相总计人数为369人,其中十分之九皆为北人。北宋初期,将相重臣几乎全是北人。北宋中叶以后,南人当宰相渐多。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

A、 学术中心逐步由北向南移转
B、 政治中心逐渐呈现出南人化趋势
C、 政权中心籍贯分布稳定性强
D、 文化中心南移引发政治中心南移
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    )

A、 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B、 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C、 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
D、 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
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

A、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C、 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
D、 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
著名史学家何忠礼先生曾指出:“在唐朝选官制度中,除科举制外,公卿大臣也有权公荐举人,考试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做官的唯一标准。”据此可推知(    )

A、 科举制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
B、 士族门第的特权有增无减
C、 科举制初立时考虑协调政治矛盾
D、 科举取士不能满足人才需求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

A、 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 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 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 汉代益州郡
B、 唐代扬州
C、 宋代扬州
D、 元代顺宁府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 汉代少府分属九卿,位尊权重
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 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 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 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材料分析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