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日期: 2025-04-11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 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 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 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 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 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 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 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 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该史家关切的是(  )

A、 “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
B、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C、 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D、 史家当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这反映出(    )

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明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清代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此现象反映了(    )

A、 封建官僚体制下世泽的延续
B、 封建官僚体制有很大的弹性
C、 南方士人在科考中占据优势
D、 科举制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
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

地区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广东

山东

陕西

直隶

人数

31

14

3

1

1

1

1

1

这反映了(    )

A、 理学在江浙地区得到很好传承
B、 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
C、 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
D、 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    )

A、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 汉朝的中外朝制度
C、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这位学者意在(    )

A、 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
B、 指出政治需要损害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C、 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
D、 说明史学家的个人经历和立场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同
学者张鸣说,周商易代,不仅有正史记载,而且还有专门描写这一过程的民间小说,《封神演义》就是一个典型,只不过神话色彩过重,人间的征伐倒变成了天界神仙们的大战。“征伐”变成了“大战”说明(    )

A、 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
B、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现象需要详加考辨
C、 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才可靠
D、 文学作品中的神话色彩具有史料价值
学者许焯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材料分析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