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日期: 2025-04-16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 《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下列所引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对我国民族工业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的是(    )
A、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下图为《义和团的卡秋莎》(“卡秋莎”是火箭炮的代称)。该图片反映了义和团(  )

A、 对西方近代技术有了理性认识
B、 用新式军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C、 对外来文化持全面排斥的态度
D、 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 魏源的《海国图志》
B、 严复的《天演论》
C、 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898年,清政府下令各省督抚在各自的·范围内选派留学生去日本留学。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劝学篇》一书中强调说:“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张之洞认为“西洋不如东洋”的主要原因是(    )
A、 日本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容易考察
B、 日本文字习俗与中国相似容易接受
C、 日本学习西方已经取得较大成果
D、 日本后来居上已经赶超西方各国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 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B、 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C、 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D、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1903﹣1906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重订铁路简明章程》《商人通例》《破产律》等规章制度。下列对上述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
B、 力图规范工商业行为
C、 缓解了社会主要矛盾
D、 有助于经济的近代化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 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D、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

A、 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B、 甲午战争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 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 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材料分析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数额(千两)

岁入

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30000

田税

26500

陆军

30000

各省杂税

1600

海军

5000

各省杂项收入

1000

宫廷花费

1100

盐税盐厘

13500

海关经费

3600

厘金

16000

出使经费

1000

常关税

2700

河道经费

940

海关税(一般货物)

17000

铁路

800

……


债款开支

24000



……




总计

101120

总计

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