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日期: 2025-04-06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如图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   )

A、 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
B、 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C、 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
阅读下图,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为解决①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B、 中国在与②的外交谈判中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③是首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成同盟的国家
D、 中国在④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朝鲜代表团要求联合国军在6个月内撤出朝鲜,首次以大国身份组团参会的中国代表团表示支持,苏联代表团也支持中国的意见。这次会议(    )
A、 贯彻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B、 初步达成了有关解决朝鲜问题的决议
C、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D、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到:“(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
A、 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B、 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如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系的大事年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1955年4月7日

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解除两国间战争状态

1956年1月30日

周恩来总理申明,中国“欢迎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关系正常化”

1972年10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A、 1940年9月28日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结成军事同盟,中国当即向其宣战
B、 联邦德国对周恩来1956年讲话不予响应表明其对华政策受美国影响
C、 1972年两国建立表明其违背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准则
D、 联邦德国与中国建交表明其违背了美国对华政策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B、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 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 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下列关于日内瓦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会议和平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 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C、 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D、 达成的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B、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 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 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下图为196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幅漫画,标题为《朽木难雕》。这幅漫画表明( )

A、 美国陷入经济滞胀
B、 政府干预宣告失效
C、 意识形态影响明显
D、 越战拖垮美国经济
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 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 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 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

——徐海滨《周恩来外交思想》

材料三: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请回答:

新中国外交秉承“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外交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便利两国人民互相朝圣和往来起见,双方同意基于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

——1954年《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材料二:(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十三国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时候,严格遵守以下原则(节选):第二,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又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第四,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1964年《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材料三:从“上海精神”到“丝绸之路精神”,中国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

——2013年《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请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脣.

材料一: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現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摘编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大陆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目前存在着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些步骤的唯一国家。现存的问题是,他们是否会把其他的门打开。

——摘编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一旦打仗,这个计划就吹了,只好拖延。……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