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6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日期: 2025-04-01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表2是2006—2008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

表2

类别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发达国家

美国

2.9

2.9

2.5

1.9

2.2

1.9

发展中国家

中国

印度

拉美

9.8

9.8

11.5

8.9

5.0

8.8

10.0

8.4

4.3

表2可以说明(   )

A、 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力衰退
B、 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出多元化局面
C、 美国不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
D、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官员约翰在国会作证时曾说过,“中东地区的恐怖组织和个人早已学会使用互联网这一高效、低廉、易于隐藏的新兴工具进行与恐怖主义有关的活动,其中包括筹集资金、招募恐怖分子及技术人员。”这一情况反映出(   )
A、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存在着利与弊
B、 恐怖组织的恐怖活动都与现代科技有关
C、 现代科学技术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新根源
D、 美国中央情报局高度重视反对恐怖主义
下图为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一次以拉美、亚洲、非洲国家为主的国际性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A、 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
B、 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
C、 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
D、 第三世界国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近年来,经济区域集团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扮演着经济角色,而且扮演着政治角色。各集团成员为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必然谋求政治上的联合,一些中小国家以集团化的形式和力量,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这表明(    )
A、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即将形成
B、 经济区域集团化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
C、 经济区域集团已转向以政治合作为主
D、 经济区域集团化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
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这表明(    )

A、 东西欧国家间经济政治联系加强
B、 世界总体形势趋向和平与缓和
C、 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消除
D、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下面是1956-1966年英国与世界主要地区的贸易在英国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表(%),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1956年

1966年

欧共体

25.2

51.2

美国

9.1

12.5

亚洲

21.3

14.2

世界其他地区

44.4

22.2

A、 反映了英国的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的外贸发展迅速
C、 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 能从经济上解释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原因
某组织在卢萨卡(赞比亚首都)举行的会议中通过了《卢萨卡宣言》。该宣言宣称:“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并强烈呼吁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下列关于该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
B、 中国在该组织中勇于担当,担负起领导的责任
C、 推动国际政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 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日本经济的发展(    )
A、 强化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B、 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础
C、 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格局的改变
D、 促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
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

A、 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B、 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 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 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

表1 日本众议院席位变化表

年份

1958

1963

1967

1972

1976

自民党议席

287

283

277

271

249

在野党议席

180

184

209

220

262

A、 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B、 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C、 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D、 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 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 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 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
B、 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级格局的削弱
C、 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 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

A、 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 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 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 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 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 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材料分析题

重要历史人物的作用不仅使法国历史丰富多彩、曲折动人,还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9年到1815年间,英国尽管面临战时困难,工业生产却仍然保持着18世纪80年代的旺盛势头,继续快速增长。而在大陆,从法国革命开始,政治动荡连绵不断,商业受挫,物价飞涨,人心惶惶。战争阻隔了不列颠岛与大陆之间的交流,英国的新机器和新技术难以到达欧洲各国。因此,无论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代在政治上意味着什么,在经济上和工业上,它们都意味着到1815年时法国和其他大陆国家已远远落后于英国。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材料二: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在第四共和国原有基础上,加快了法德和解与合作的步伐。1960年,法国政府建议提前实施《罗马条约》,使原计划年底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当年5月建立起来,与1957年相比,六国工业品的关税到1960年年底已降低了40%,六国在关税同盟上所取得的成果超过了《罗马条约》签订者的期望。进入60年代,随着以欧洲共同体为核心的欧洲联合的发展,戴高乐把反对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带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强了欧洲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到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时,法国以欧洲为“跳板”,一定程度上重新恢复了它的地位和影响。

——摘编自阚四进《法国欧洲一体化政策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己

材料一:德国统一的内部进程从1989年n月中旬柏林墙开放以后迅速发展,颇令四大国措手不及。美国在1989年12月还表示德国的统一进程不能加快,但到1990年初就改变了政策,明确表示支持德国统一,但提出的条件是统一后的德国应留在北约组织中。英、法开始从总体上不愿意看到德国的统一。但在德国统一势头无法遏制的情况下,它们基本上追随了美国的立场。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在1989年12月9日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必须从战后形成的现实出发,即存在两个主权的德意志国家,离开这一点,欧洲的稳定将受到威胁。但是到了1990年2月,戈尔巴乔夫基本上改变了调子,表示德国统一采取什么方式是德国人自己的事情。但苏联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那就是统一后的德国必须中立。

——宫少朋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90年11月19-21日,欧安会在巴黎举行第二次首脑会议。会上,北约和华约22国首脑签署了《裁减常规军备的条约》,制仃了《巴黎新欧洲宪章》。宪章规定了欧洲政治、社会、经济及国际关系发展的基础原则,并在《民主、和平和统一的新时代》一章中强调:“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民主、和平和统一的新时代”正在到来,从此欧安会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建立在尊重与合作的基础之上”。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