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北京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日期: 2025-03-28 中考真卷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部分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如图《全国出土秦计量器主要分布图》可用于研究秦朝(    )

A、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巩固统一的措施
C、 迅速灭亡的原因
D、 “推恩令”的实施
如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A、 兴盛的原因
B、 农业的发展
C、 衰落的过程
D、 割据的结果
如图《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密度变化图》能反映出(    )

A、 中外文化交流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疆域面积扩大
D、 君主专制强化
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 戚继光抗倭
B、 雅克萨之战
C、 黄海海战
D、 《马关条约》
如图反映的是(    )

 

A、 北伐胜利进军
B、 工农武装割据
C、 坚持敌后抗战
D、 三大战役胜利
如图漫画《搁浅》(依原图改绘)创作于1941年,该漫画表达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 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支持中国抗战
D、 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英勇抗争必将取得抗战胜利
如图纪念章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B、 推翻了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 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深圳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现在正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迈进,深圳成为“窗口”的起点是指(    )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成为首批经济特区
D、 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如图是绘制于1543年的地球平面球形图,图中的航线是(    )

A、 达•伽马到达印度
B、 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
C、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D、 “三角贸易”路线
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实之间的关系。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的建立
C、 美国内战
D、 日本明治维新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应由欧洲列强分摊责任,德国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迅速发展
B、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扩军备战
C、 交战国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
D、 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将俄国这个欧洲专制主义“堡垒”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事件是(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俄国农奴制改革
C、 俄国十月革命
D、 实施新经济政策
如图《美苏国防开支数据图》可用于说明(    )

A、 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国进行军备竞赛
B、 二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实力交替上升
C、 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
D、 冷战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满分45分)

人类在与疫病的斗争中不断进步。

材料一:①东汉末年,疫病流行,张仲景不顾自身安危,尽力救治病人。

②“五禽戏”创编于东汉末年,有助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③两宋时期,政府在疫病流行时常向百姓施散医药。

④明朝的李时珍采用多种方法治疗疫病,无论病人贫富都悉心治疗。

⑤我国古代民间发明“种痘”方法预防传染病﹣﹣天花,这一方法后来传播到其他国家。

⑥康熙年间,面对疫情,政府免除租赋,鼓励垦荒,恢复生产。

材料二:19世纪以前,欧洲人主要凭借经验或想象对抗疫病。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等,充分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西方医学逐渐凭借实验研究和对疾病实体的观察,建构起生物医学体系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细菌与传染病的关系,采用现代医学技术防治疫病,发明了人工减毒疫苗技术,研制成功狂犬病疫苗等。

材料三:中国免疫规划四十年大事记(部分)

1978年,我国全面实施计划免疫,有4种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接种)。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和“预防接种证制度”。

2007年,中央财政增加投入25亿元,共有14种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2013年,我国以乡为单位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2018年,我国实现无白喉等传染病例报告;1岁和5岁以下儿童的传染病发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

材料四:如图是2020年的一幅抗疫主题海报,其中的文字内容体现了人类历史上对抗疫病的经验和智慧。

劳动传承智慧•劳动开创伟业•劳动成就梦想

材料一:

科技著作

时期

成书过程

A

南北朝

贾思勰任太守时亲自参与耕作,还广泛搜集前人文献,引用其中200多种,但不盲从经典,注重记录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

《农政全书》

明朝

徐光启大量引用古代农业文献,还试种甘薯等取得成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广,并在书中加入此类独特研究成果

B

明朝

宋应星全面总结古代多个部门的科技成果,亲自考察瓷、蔗糖等制作工艺并录入书中,还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对技术数据进行定量描述

材料二: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受地点、季节等条件限制,需要发明一种“万能”动力机。1763年,瓦特为格拉斯哥大学修理机器,同时旁听了理论课程。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由于有了这种动力装置,曼彻斯特地区的棉纺厂从18世纪80年代初的2家发展到1830年的99家。1785年瓦特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为英国的发明家树立了榜样。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人类的起源既是生物进化过程,也是社会进化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揭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

﹣﹣摘编自萧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四:全国劳动模范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在1956年开展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中,劳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战线,很多是提前完成计划规定指标的先进生产者。在这次劳模评选过程中,辽宁、北京等8个省市共涌现出20多万名先进生产者。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材料五: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2013年《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大国治水•利国利民

材料一:汉武帝高度重视兴修水利。在长安附近开掘漕渠,方便了长安附近的运输,还可灌溉田地一万余顷。此外关中地区兴建了白渠、灵轵渠等工程。白渠灌溉得力,受益农田年年丰收。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开挖大运河是这个短命的王朝最大的成就,后世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继承和改善了运河体系。两宋以后,北京之所以成为首都,也是这条运河延伸的结果。

元朝在今北京地区开凿通惠河后,南方来的船只可以到达大运河的终点﹣﹣积水潭。积水潭沿岸的斜街与钟鼓楼一带发展成为最繁华的商业市场,通惠河不仅是大都赖以生存的命脉,还是一条供城里人游览的风光河。

﹣﹣摘编自张妙弟《元大都与京城水系》等

材料三:

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

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由国家电力委员会制定规划,1927年开始动工,5年后按照计划建成投产。经过扩建,它所提供的电力可以满足周边大型钢铁厂和铝厂的需求,催生了一些新兴工业城市

在总统罗斯福的推动下,建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1933年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水力发电推动了当地工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是推行“以工代赈”的典型事例

材料四: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论证和准备,2002年正式开工。在建设过程中,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该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输水线路长,穿越河流多,其难度国内外没有先例。至2020年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用水质量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