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纪念白求恩》同步试卷

日期: 2025-04-15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实践    佩服    殖民地    麻目不仁
B、 动机    教训    恰谈会    毫不利己
C、 极端    职业    负责任    感人至深
D、 冷清    悲痛    晋察冀    家谕户晓
下列有关各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B、 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分析:这个句子中“没有一个不”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C、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分析:运用对比手法,严厉批评了“不少的人”,指出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D、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分析: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表明“我们的国际主义”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是有着鲜明的针对性的。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设问)
B、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C、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D、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静(mì)      热(chén)    (xùn)职      (niān)轻怕重
B、(bì)薄      派(qiǎn)    (mǐn)灭      见异思(qiān)
C、 纯(cuì)     休(qì)      (mái)怨      (pǐ)极泰来
D、(xiè)意     狭(ài)       (pēng)击     振聋发(kuì)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 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
B、 老师批评那些在值日工作中拈轻怕重、不负责任的同学。
C、 劳动模范张明,热爱本职工作,对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
D、 对于那些在一线抢救病人的医护人员来说,个人的安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叙”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所以议论文中不允许有记叙的成分。
B、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而写的,文章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C、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结论。
D、 《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文体是记叙文。
下列对《纪念白求恩》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沉痛悼念之情。
B、 本文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文中的记叙内容成了本文的事实论据。
C、 本文四个段落的内容层层深入,高度赞扬了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D、 本文多处使用成语,如“拈轻怕重”“见异思迁”“精益求精”等,具有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像白求恩同志一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B、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高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C、 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D、 《纪念白求恩》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李浩燃

    ①“海星被摸死!巨蜥模型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一些地方出现的当街暴打妇孺现象,更引来群情激愤。

    ③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而要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自动柜员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05月14日)

综合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