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转段(期末)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3-31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
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

A、 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 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B、 学习中国文化,加强相互交流
C、 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D、 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世纪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A、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 ”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利
长篇小说《彼得大帝》主要描写彼得一世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他的改革( )
A、 建立了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 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专制统治
C、 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的沙皇统治
D、 巩固了商人和新兴地主的封建统治
1864年,俄国颁布《司法条例》,宣布帝国所有臣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法官独立于政府且终身任职;确立公开与独立的诉讼程序,实行陪审员制和律师制。这表明俄国(  )
A、  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由此开始
B、  三权分立的政权架构平稳运行
C、  近代司法制度初步建立起来
D、  沙皇专制的政治体制宣告终结
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土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推动国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 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
C、 实行废落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 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 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 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 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 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非选择题:共50分。26题14分,27题20分,28题16分。

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