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作者UID:15583165
日期: 2024-09-30
期中考试
选择题
情景默写
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高祖东击项籍, 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

文帝时,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腧,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作家研究中最基础的史料整理工作,年谱是作家一生创作与生活的编年史,是纪传性和纪实性的整合。

相对而言,传记类写作虽然以史实为本,但往往是一种带着情感、情绪的追述式或追忆式文学写作。不管是自传还是一般的传记,都会在史料呈现、还原的基础上通过“纪传式叙述”而具有“故事性”特征。面对同一个传主,同样以史实为本,纪传与纪实写法却大异其趣。年谱作者隐身在史实背后,成为客观记述、冷静归档史料的史学家。而传记作者在对传主跌宕命运“同情与理解”中有时会化身为与传主进行文字对话的文学家,或是传主创作与人生来龙去脉的解说员和阐释者。在此意义上,传记可以流行由很多人创作的不同版本,而以史学研究为圭臬的年谱只要有一本完备优秀的就够了。后来者仅需查漏补缺续编史料细节而已,否则就是重复性的研究工作。比如鲁迅传记已有30多个流行的版本,而鲁迅年谱的版本相对单一,而且只在有新的发现时才重新修订。

相较于既受普通读者又受学术同行欢迎的作家传记与评传,年谱写作更重史料而不重可读性。如果说传记作者的传记写法有知音型和旁观者型两大类,那么年谱写法基本是旁观者型的一种写作:史料陈述,作者隐身。其中,部分学者既著有作家年谱,同时又著有作家传记与评传。好的写作者能够以两套笔墨,两种写法在传记、评传与年谱之间恪守某种界线。比如易彬的《穆旦年谱》和《穆旦评传》。不同写法既使故事与史料各有来处各有去处,亦使评论与史料互相使用与互证,读者所见则是故事性与纪实性各自见长的纪传与纪实。

年谱写作是在时间轴意义上对作家生平与创作进行的全记录,不论大事小事只需按照年月日逐条次第铺排罗列下来,甚至是以一种流水账式的写法,完整同等呈现作家人生与创作经历中的“大变故”与“小故事”。这种写法需要的不仅是作家生活事件中不论“震惊处”还是“平凡处”的各种事实支撑,更需要的是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同样都是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传主生命中的“震惊事件”或思想、创作转变的关节点往往在传记与评传中成为“亮点”和“重头戏”,考验着写作者对传主生平活动的聚会判断能力和文字铺陈功力。同时,传记作者如果进入完全的细节真实展览而不做任何评判,则传记写作更接近于年谱写作;相反,如果在基本史实上加入较多文学性与故事性的描述,则成为典型的文学评传。

总之,史料史实是年谱写作的学术生命线,年谱作者不必论道、不应评判而应退场,让位于史实本身开口,这才是年谱的真正写法。

(摘编自李润霞《作者隐身,史实开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我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蜂人

王往

放蜂人跟着春天跑,他们的日子在地上也在空中:花朵和蜜蜂是他们的情人和财富。

现在,他们来了。农用小卡车裹着春风驶过乡村土路,到达了一片果园和菜园交接地带,卸下百十个蜂箱,放蜂人一家三口,男人、女人和孩子站在高处,环顾四周,对这个叫盐码的村庄极为满意。这个地点是他早就寻访察看过的蜜源,是花朵的世界,也是蜜蜂的天堂。瞧,村庄的南边是大片的果园,桃子、梨、苹果,还夹杂着少量的杏、李子。桃花正艳,梨花初绽,红的粉红,白的雪白。它们将与蜜蜂签下一个芬芳的契约,它们将一拍即合,取得双赢:你为我授粉,我为你供蜜。再看村庄的东边西边和北边,完全陷入了油菜花的包围之中,其间夹杂着半紫半白的蚕豆花。它们纵横相连,排兵布阵,以压倒性的气势给放蜂人信心:你不会白来,你将在这里收获很多。除了这些,盐码村人家的屋前屋后还有很多槐树,一串一串的槐花悬挂着,组成了洁白的瀑布,香气扑鼻,好像对放蜂人说:我们一棵槐树抵上一大片油菜花呢。

放蜂人被这里富足的蜜源迷醉了,他们被春风吹得粗糙的脸上露出舒展的笑容。他们开始忙碌了。搭好帐篷,摆好锅碗瓢盆,就此安营扎寨。

大好晴天是放蜂人永远的期盼。灿烂的春光里,他的蜂群倾巢出动,在方圆几公里内展开它们适宜而辛苦的劳作。若要装满它们那小小的蜜囊,它们要采上千朵花。放蜂人经常不断地从蜂巢中取走蜂蜜,造成蜂巢中的蜂蜜始终处于匮乏状态,这样,工蜂就会不停地出去采集花粉,酿制蜂蜜。和它们的命运一样,放蜂人辛苦得来的收入,也同样会被各种支出耗尽,同样年复一年地奔走在谋生的路上。世间万物的命运何其相似。如果人们明白这一点儿,是不是可以活得更从容?是不是能以“自然之子”的心态给万事万物以更多的爱?

放蜂人沉默着,人们没有听到他们发出什么感叹。人们只看到他们戴着防护纱罩,清理蜂巢,刮取蜂蜜,一日日地重复劳动。

但是盐码村的人和他们也不是一点儿没有接触,那就是他们零售蜂蜜时。一旦接触了,他们的话就多了,告诉你蜂蜜对人有什么好处,哪些蜂蜜才是最好的,他们会舀一勺新鲜的蜂蜜让你品尝。

小焕子去买蜂蜜那天,给她舀蜂蜜的是放蜂人的儿子,那个和她一般大小的十五六岁的少年。

少年问她,要不要尝一勺?

小焕子摇摇头,奶奶从不让她占别人一点儿便宜。

少年又问,买多少?

小焕子说,就买一罐头瓶吧。然后问少年,我奶奶老是咳嗽,人家说吃蜂蜜管用呢,到底管不管用?

少年说,管用,最好是把白萝卜煮了,再捞上来跟这个拌了,吃上两三天就可以。

小焕子说,这么神奇啊,那快给装上一瓶吧。

少年给她装一瓶,称也不称,向不远处的父母看了看,有些诡秘地说,我就收你十块钱吧,快拿走。

小焕子回去后,邻居说,这么一瓶子蜜才十块钱啊,我那天买得比这个少多了,还花了二十多块呢。

奶奶连吃了两天煮白萝卜拌蜂蜜,果然不咳嗽了,小焕子开心死了。她拔了一些青菜又拿了十几个鸡蛋给少年送去。她知道他们放蜂人吃得都简单。

少年说,我不要你的东西。

小焕子说,拿着吧,人家说你少收我蜂蜜钱了。

少年笑笑,轻声道,别说了,让我爸妈听见就不好了。你奶奶多大年纪了?

七十一了。

少年说,我奶奶七十九了,我们出发那天她也咳嗽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说完,目光投向了别处,好像他奶奶就在附近站着似的。

十多天后,放蜂人走了。小焕子站在他们原来搭帐篷的地方,有些难过,心里责怪那个少年不跟她打一声招呼就走了。就在她要离开时,发现地上有一只慢慢蠕动的小蜜蜂,她把它拿到手心看着,发现小蜜蜂的翅膀好像被什么粘住了,她将它捧回家,用针头轻轻地分开了它的翅膀。小蜜蜂爬了两下,突然飞了起来。

小焕子就笑了。

可是一眨眼小蜜蜂就不见了,小焕子想它会飞到哪里去呢?会不会飞向北方,追赶放蜂的那一家人呢?

想着想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材料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