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日期: 2025-03-30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
A、 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 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D、 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下表中税率的变化导致了(    )

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棉纱

6.94%

4.86%

印花布

14.25%

4.98%

A、 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
B、 清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C、 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D、 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
1862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老顺记”。由于叶澄衷注重信誉,不久美孚石油请由“老顺记”推销煤油,“老顺记”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该现象表明当时(    )
A、 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诞生
B、 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商
C、 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
D、 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
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
A、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19世纪末
D、 一战间(1912-1919年)
从产品的走向,哪组企业的分类符合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张謇的大纱厂?(   )
A、 福州知政局、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B、 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C、 广东继昌隆绸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坊
D、 安庆内军械所、上海轮船招商局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渝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 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山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 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一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汀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
A、 极人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 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D、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以下与之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
A、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与买办一致
B、 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因买办的出现得到了推动
C、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买办
D、 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是买办的主要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出现这一局面说明(   )
A、 中国城市发展有限,无力带动农村经济
B、 农村经济落后严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C、 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D、 欧美列强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
据汉冶萍公司档案记载:1908年,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如图为该公司发行的股票。这些记载和图片(   )

A、 表明中国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B、 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
C、 表明洋务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
D、 说明洋务企业就此开始走向市场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列强入侵缓和了南北经济差距
B、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格局的变迁
C、 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D、 经济重心南移淡化了东西经济差距
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   )
A、 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
B、 “官”与“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C、 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D、 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二: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料》等

材料三: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