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日期: 2025-04-16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表为《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价值和物量指数的变化表》(价值单位:万海关两;指数以1913年为100)。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A、 实业救国和提倡国货运动
B、 买办及买办化商人的投资设厂
C、 列强加剧侵略使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系列发展实业法令
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放宽民间对办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新中国对民族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有报纸感叹:  “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火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此种状况山现于(   )
A、 1 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C、 抗日战争时期
D、 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据统计,从1912年之后的几年间,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举措(    )
A、 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D、 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937年国民政府向私营工商业提供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为25.78亿元。1939年国民政府向英美等国购买五金、化学等器材,以低价供应厂矿企业。1943—1944年对私营工厂的拨款达5500万元。这表明国民政府( )
A、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实业
B、 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
C、 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为战时经济服务
D、 实行战时统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下面为1873—191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   )

A、 出口货物以农产品和工业制品为主
B、 中国出口货物种类逐渐丰富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的发展
D、 中国经济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如图为近代中国三种资本经济的资本投入曲线图该图反映了(   )

A、 官僚资本长期打压民族资本
B、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日益深入
C、 外国资本保持着绝对优势
D、 民族资本一战时期发展最快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
A、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 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1923年初,上海华商各纱厂因花贵纱贱相继停工。为挽救中国棉业,“棉纱大王”穆藕初与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同事们积极活动,筹划按国际惯例组织中华棉业银公司,但农商部因部分议员和内阁阁员的反对而搁置此提议。材料反映了( )
A、 一战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
B、 政府反对中国成立垄断性质的大公司
C、 军阀割据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工人运动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40年度,中央银行放款总额为509亿元,而贷给政府中央机关的为484亿元,占95.1%.1947年6月中央银行垫款给财政部的余额高达126565亿元,相比之下,中央银行用于经济方面的资金少得可怜。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
A、 中国社会经济混乱,市场投机盛行
B、 中央政府机关冗繁,财政出现赤字
C、 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经济起步艰难
D、 国民政府垄断金融,资源分配失衡
如图是20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在我国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图。从中可以得出,中国(   )

A、 应允许民间投资实业
B、 需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C、 对外资的利用程度很高
D、 应将工业发展放在首位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