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日期: 2025-04-09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图  《数他劳动强》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 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A、 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 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 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 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 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年画能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下图是一幅20世纪50年代的《入社》年画,它主要反映了(    )

A、 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C、 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
D、 人民公社体制的迅速发展
如图是1950—1976年我国报刊种类数的统计折线图(单位:种)。此图反映了(    )

A、 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地丰富
B、 国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
C、 社会环境影响文化事业发展
D、 “双百”方针促进新闻业发展
作于1958年的《采茶舞曲》有这样两句歌词:“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这两句歌词从侧面表明当时(    )
A、 茶叶收入成为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B、 农业为工业化服务的客观事实
C、 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D、 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贸加速增长,向国外借款额增加,旅游业也敞开了国门,甚至同意外国以合资和其他方式直接在中国进行投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
B、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与外国资本和市场的依存度提高
D、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
八大,是中共作为执政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大会代表。这次大会的正确决策是(   )
A、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壮会主义瑰代化建设上来
B、 认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 从1953年起执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D、 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求经济建设的速度要超英赶美
十一届三中仝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
A、 湖南  广东
B、 安徽  四川
C、 湖南  四川
D、 安徽湖北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D、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党的十一届_一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B、 是对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C、 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D、 又回复到合作化以前的土地所有制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 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后农村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    )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满足了农民土地要求
C、 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D、 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材料分析题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使经济发展保持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糢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集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仍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材料三:邓小平模式,作为中国现代的第六次政治选择,是毛泽东模式的改良型,一方面,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这是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最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它继承了毛泽东糢式原有的强大政治资源,通过一个强大有社会广泛基础的执政党,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保持着强大的政治整合力。因此它在政治类型学上可以归结为“后全能主义型的新权威主义”发展模式。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