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5583165
日期: 2024-10-05
期末考试
选择题
句子默写
字词书写
名著阅读
诗歌鉴赏
对比阅读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①如今,什么事情似乎都能“速成”。想学习,有速成班把几个月的课程浓缩到一天;要出门,飞机当天往返,火车夕发朝至;被催婚,“8分钟相亲”速配,感情都能“快餐化”,还有什么不能快……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不断地奔向每一个目的地。难怪文艺青年们抱怨:“快生活让我们失去最多的其实是对生活的体验,而这恰恰是生活本身。”

②的确,快节奏的生活充实且刺激,但也会让日子变得粗线条,人也愈发急功近利,在越来越快的生活中渐渐失去自我。而放慢节奏则会让人找到生活的平衡,减轻人心理上的压力,有闲暇去欣赏和赞美身边的事物,让生活的画板变得色彩斑斓。越来越多的生活体会告诉我们,人生的节奏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适当地慢下来,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③早在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句的启发下,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命题。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斯发起“慢餐运动”,让人们以慢慢吃开始,去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可见慢生活的理念早就萌芽于社会的土壤之中了。

④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能够不偏行程回望初心。有句话曾十分流行:“别为了匆匆赶路而忘记为何出发。”在快马加鞭的时候能适当停一停,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让慢成为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反省自己的机会,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

⑤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能够更专注于事情本身。人们时常会陷入对不确定的担忧里,渴望直接知晓结果。人们也不免会因为别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不淡定,被旁人的节奏牵着鼻子走。然而抛弃这些急躁的心态,将注意力集中于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成功自会水到渠成。

⑥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能够让快的状态更有效率。慢慢读一本“大部头”的书而不是让碎片化的阅读占据全部时间,慢慢写一篇足够分量的文章而不是只会用段子去“抖机灵”,慢慢学习一门知识、一项技能而不是去相信所谓的“速成秘笈”。看似不着急的背后,实际上是用慢的“扎实”去中和快的“不稳定”。

⑦显然,慢生活并不是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有网友在如何看待慢生活的问题里留下一句话:“慢生活是有底气的自给自足,而不是好吃懒做的得过且过。”倡导慢生活的卡尔•霍诺也曾说,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从而能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

⑧对待生活,难道不应该有稳定的目标、有周密的计划,知道什么时候驻足,什么时候跃起吗?如此才能快慢相宜,让自己的人生真正出彩。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小题。

沙枣花开

十八岁那年,我在河西走廊一个叫石磨盘的地方支教。等来到石磨盘后,我才知道,世界上竟还有如此荒凉落后的地方,满眼都是黄沙戈壁盐碱地,村小除了几件破旧的房屋,几乎一无所有。

晚上,就只有我和老杜,住在这个偏远的学校里。那些天,我快要疯掉,一到傍晚,就像只困兽,在学校破败的院子里,烦躁地跑来跳去。那时候,老杜六十多岁,已经在学校里借住了几十年。

老杜蹲在屋檐下,抽烟,他光着脑袋,满头满脸都是伤疤,漠然看着我瞎折腾。有一天,他忽然向我扔过来一支烟。我停下脚,愕然问:“干啥?”“瞧你那熊样,抽支烟就不烦了。”“我才十八岁!”我焦躁地喊,“不能抽烟。”老杜重重咳了一声,响亮地吐了口痰,他说:“十八岁咋的?老子十八岁都当团长了。”见我不信,老杜又说:“这不算啥,在那个年代,十八岁当军长、师长的都有。”我这才知道,老杜是个老红军。

老杜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吃饭睡觉抽烟,就是去戈壁上垦荒。每天清晨,他扛起大锄、带着干粮出门,直到傍晚才回来。老杜在戈壁荒漠上,努力把一片片土地刨起来,又平整好,再播上沙枣树的种子。这活儿,老杜已经干了几十年,他的身后,是上千亩的沙枣林,都是他种的。这令我异常钦佩,说:“老杜真是个好同志啊!”老杜翻了翻眼睛说:“狗屁,老子在寻宝。”的确,老杜干活非常仔细,他每挖几下,都会俯下身,像只大鸵鸟,奋力把脑袋扎进土坑里,似乎在寻找什么。“寻啥宝?”我问。老杜叹了口气说:“大洋,一百九十块大洋。”

接下来,我知道了老杜的故事。

老杜曾经是西路军的一名团长,突围时部队被打散了,在石磨盘,他碰上了一个身负重伤的军需科长,军需科长临死前,把装有两百块大洋军费的包裹交给他,嘱咐他一定渡过黄河把它们带回延安。老杜知道,通向黄河的路口,早就被马家军堵死了,自己死不足惜,但军费,决不能落到马匪手里。于是,老杜写了张借条,拿出十块大洋作为路费,然后,把剩下的军费连同那张借条,裹在一件破羊皮袄里,深埋在一颗沙枣树下,并用刺刀在树上刻了记号。老杜转向西南,一路乞讨,绕道回到老家,住了几天,冲母亲磕了几个响头,又毅然往延安的方向奔去。

老杜走回延安,是一年之后的事情了。按照规定,老杜必须接受审查。其他事情都好说,但关于军费的事,却死活也说不清了。审查者疑惑地盯着老杜,说:“只拿了十块大洋,这谁知道?谁信呢?我们可不可以认定,你把那些军费都挪用了?”一听这话,老杜火冒三丈,掀翻了桌子,吼:“给老子一个连,杀回石磨盘,把军费挖出来。”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军费,成了老杜的心病,也成了他的历史污点被记录在案,这对老杜的人生,影响非常大。解放后,在老杜的强烈要求下,他带着组织上的人,来到石磨盘村,以沙枣树为参照物,疯狂地挖了几个月,却一无所获。

组织上的人不耐烦了,撤了回去。但老杜坚决留了下来,他发誓,就是把石磨盘村翻个底朝天,也要找到那些大洋。孤身一个人的老杜,跟石磨盘叫上了劲,跟戈壁荒漠叫上了劲,更确切地说,跟沙枣叫上了劲!他一边翻地,一边种沙枣树。

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知道老杜的故事后,只要没事,我就会陪着他一起去垦荒。这活异常枯燥,干了没多久,我就泄气了。我说:“算了,不就一百九十块大洋吗,别找啦。”老杜倏地红了脸,脑门上青筋乱跳,吼道:“不行!难道老子的清白就这样不值钱?清白,比命都重要!”

两年之后,我离开了石磨盘村。一晃,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常会想起老杜,他若活着,应该快百岁了吧?不知是否已经找到了那些大洋。

今年上半年,我到M县出差,参观当地的文史馆时,在一个展柜前停住了脚步。里面,是一件破羊皮袄和190块银元,还有一张陈旧的借条,上写:暂借大洋10块,作为路费,落款人是——杜大富。杜大富?那就是老杜啊!我急忙问讲解员:“这是从哪里找到的?”原来,这是两年前修公路,在石磨盘村挖到的。“这里也有石磨盘村?”“是呀,整个河西走廊,有十多个叫石磨盘的村子哩。”我猛地明白了:老杜,找错了地方!

我待不住了,急三火四地赶到A县石磨盘村。老杜早已去世多年,他种下的那上千亩沙枣树,已被命名为红军林。老杜的墓,就在林子里。在墓前,我默默拿出在文史馆里拍的照片,烧给老杜。我说:老爷子,这,是你的清白。

眼前的沙枣树林,金黄色的花,开得正旺,满世界清香。

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