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江苏卷)

日期: 2025-04-06 高考真卷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 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 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 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 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 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 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 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

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 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 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 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综合题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  《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曾是虐待和杀戮犹太人的人间地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41年冬,虽然约150万犹太人已被枪决,纳粹分子仍感到这一缓慢笨重方式的效率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并且他们发现这对士兵的士气也不好。有组织杀害的机构化建立在工作分工的基础上,并在专门为此目的设计的特殊装置里完成。它将行刑者同受害者的距离拉大——这是一场如此大规模灭绝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优势。这一大规模官僚及工业化屠杀世界的“首府”是奥斯维辛。

                                                                                                                                                       ——摘自巴尔纳维《世界犹太人历史》

材料二:纳粹屠犹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一起暴虐的屠杀行径。从本质上说,这一由纳粹德国实施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否定。尽管中国远离欧洲,但对纳粹屠犹事件还是表现出了应有的关注。纳粹屠犹研究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极为有价值的参考,使他们可以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屠杀。

                                                                                                                                                        ——摘编自徐新《纳粹屠犹研究在中国》

请回答: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