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湖北省黄冈麻城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5583165
日期: 2024-06-25
期末考试
选择题
句子默写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移动学习新宠——教育App

(教育App概说)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移动学习日渐成为在线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于是,各类教育APP也大批涌现。教育APP中的APP是英语Application的缩写,原意为“应用”,现在APP被普遍界定为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在2016新浪中国教育盛典上,新浪教育发布了《2016年度教育APP风云榜》,将教育APP 分为“幼儿教育APP”“中小学教育APP”“外语学习APP”“考试APP”“在线教育平台”五大类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在教育类APP中,中小学教育APP使用率较高,用户活跃度也较高。其功能主要以题库类和作业类为主,题库类主要提供海量试题、在线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作业类主要提供各层级学习模块供老师、学生、家长选用。

(媒体报道)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智慧教室、翻转课堂、在线作业APP……这些科技范的智慧教育应用,正越来越多在中小学教学场景中现身……截至今年11月份,在“××”教育APP平台上,目前已有2705万学生、1105万家长、137万教师注册,这些用户通过电脑、APP等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检查作业,每天都会产生上亿的学习数据。

(2016年12月5日《南方日报》)

“父母对初中的题目不一定会做,老师不能随叫随到,同学也不一定能解答。”林同学说,“教育APP就很实用,遇到难题只需将题目拍照上传分分钟搞定。目前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在用这类软件,有的还下载了好几款不同的混着用。”

(2016年9月15日《重庆晨报》)

“有一款数学APP,用闯关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去赢取‘军衔’和‘糖果’.游戏设计得挺新颖,孩子们都很喜欢。但是我儿子班里一个孩子为了赢得奖励,一周做了四五百次,他妈妈发现后很担心。用APP辅助学习,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缺乏引导和监管,孩子就会沉迷其中,还影响视力,也是挺可怕的。”某小学家长这样说。

(2016年12月23日《深圳商报》)

  最近,一种“作文APP”软件在学生和家长中受到追捧:只要轻点屏幕,选择好话题、体裁、字数后,大量作文随即筛选而出,选取其中任意段落,即可在短时间内组合“拼装”成一篇“作文”。“作文神器”虽高产,真能妙笔生花吗?

(2015年9月25日《中新网》)

(各种声音)

观点一:APP这种新的作业模式并不是对传统线下作业模式的替代,而是一种有效补充。软件可以自动批改和汇总成绩,可以让孩子、家长和老师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学习情况。通过学习数据分析,让体现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能很方便地比较不同APP中更好的资源和更好的老师,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观点二:教育APP本身功能各异、良莠不齐,主要是看怎么使用,就拿题库类APP来说,你是用来学习解题思路呢,还是全盘照抄?这类学习软件其实就是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千万别把它作为获取答案的捷径。

观点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这是被历史论证过的真理。教育APP的出现虽然对传统教育形成一定的冲击,却也不必视如洪水猛兽。相信随着技术的更新,教育APP将能更好地与传统教育进行融合。

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朱万曙

①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②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③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④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

①小区门口有个补鞋的老人,头发被风霜染得花白,脸上满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出的千沟万壑,年轻时还折了一条腿。老人虽身残,却心善,修补一双鞋只收两元钱。小区里的人看他可怜,都极为照顾他。

②上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个染着黄发的小伙子,把自己的运动鞋拿给他补。无论老人怎么尽心尽力,他却总是嫌他补得不好,不断要求返工。站在旁边的我实在气愤不过,张口欲为老人抱不平,但他仿佛看出我的心思,用一个温暖的眼神阻止了我。就这样,老人反反复复为小伙子修补了好几次,小伙子这才心满意足,丢下了十元钱,说:“补了这么多次,钱就不用找了。”说完,便吹着口哨离开了。

③小伙子转身离开的时候,轻轻拍了下我的肩膀,给了我一个狡黠的眼神。我突然明白,他是故意找借口来帮助补鞋的老人。这样,既能帮助老人于无形,又能维护老人的尊严。

④瞬间,小区门口凋零的树木,也顿然桃红柳绿了。

⑤前不久吃早餐时,我被邻桌的一对母女吸引了。她们穿着华贵,吃态优雅,着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那个二十岁上下的女孩放下筷子,向母亲娇声说:“妈,我饱了,剩下的三个包子我不要了。”母亲点着她的额头,笑嗔她是个败家女,示意她打包带走,女孩却表示:区区几个包子,不值得打包。母亲笑了:“刚才你还拼命喊饿,现在又说吃饱了。以前你说我花钱大手大脚,你看,现在你也开始败家了。”

⑥母女俩优雅地离开了餐厅。出门时,女孩回头望向刚才吃饭的地方,眼神里满是暖意。那里——餐厅的角落,一个衣着褴褛的颇像拾荒者的老太太迅速闪到桌前,把三个包子当作珍宝似的放进手中的碗里。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

⑦也是瞬间,在这个严冬的早晨,我的心一片明媚,春暖花开。

⑧我有一个朋友,在接到大学同学十年聚会的通知时,心里颇有些踌躇。毕业后,朋友一直混得不好,经济上很是拮据。而现在的同学聚会,据说都变成了炫富会,所以囊中羞涩且极好面子的朋友,是羞于参加的。但是,最终他没禁得住同学们煽情话语的诱惑,还是去了。

⑨聚会的饭店不是星级酒店,只是城区角落一小饭馆。同学们有的是骑摩托、电动车来的,有的是打车来的。放眼看去,并没有穿金戴银的土豪。有个同学很萌,居然把读大学时的校服给穿来了。一下子,气氛变得无比和谐融洽,大家杯来盏去,好不欢乐!

⑩朋友也是聚会后的第三个月才偶然知道:其实,很多已经身家不菲的同学,那天是刻意没开车来的;很多爱美的女同学,将自己的名牌首饰,在那天悄悄摘了下来;而一开始大家选择的五星级酒店,也是因为得知他的境遇,而临时换成了普通的小饭馆。

⑪朋友说,当他知道实情后,眼泪立马噼里啪啦掉下来。不为别的,只为同学们的一片苦心。

⑫去年夏夜,我和正在看护桃园的三叔公聊天,突然听到悉悉索索声,我马上提醒三叔公,肯定是偷桃的蟊贼,并操起了一根木棍。

⑬ “不,”三叔公阻止住我,“现在生活好了,谁还缺一口桃吃?这么晚来摘桃子的,无非是几个小淘气罢了。你要是猛地过去了,孩子们一慌,万一从桃树上摔下来怎么办?随他们吧。”三叔公眼神里爬满的都是慈祥。

⑭那一晚,我觉得整个天地间都是那么美好。

⑮我一直认为,人活一世,也许或多或少会遇到苦难,但这个尘世里,总有一些美好存在于某个角落,宛如缕缕阳光,总会于一个明媚的日子里,和你不期而遇……

名著阅读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 , 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 , 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曩:以往、过去。

诗歌鉴赏
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